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国城市的咖啡战争

http://www.CRNTT.com   2015-03-06 12:58:53  


 
  去上法语课的小王刚开始习惯买的是星巴克,因为就在法培对面的写字楼。由于每周去,他干脆办了一张星享卡。没多久,他就升级成了金卡会员,金灿灿的卡上印有他的名字,每次拿出来消费,小王都觉得这是星巴克对忠实消费者的一种精神鼓励。小王有一天无意中通过星巴克App算了一下自己的消费记录,半年下来花了一千多,这让他觉得该节约一些了。

  去年刚入冬,原先的那家星巴克关门装修,小王不得不去稍远一些的咖世家(Costa Coffee)买咖啡。他发现这一家的咖啡没有星巴克那么甜,而且还有小杯供应,而星巴克是中杯起售的。但咖世家的咖啡也不便宜,小王喝多了忍不住还是有些心疼自己的钱包。他曾试图通过大众点评找过麦咖啡(McCafé)的位置,要么不顺路,要么就是最近的麦当劳(McDonald's)餐厅只提供鲜煮咖啡,这是一种使用咖啡粉经过滴漏式咖啡机冲泡的咖啡,虽然比速溶咖啡或者快餐店的其他普通咖啡要好很多,但小王还是觉得口味太淡了。

  有一天,同样爱喝咖啡的法语同学告诉小王,肯德基(KFC)推出现磨咖啡了,价格比竞争对手麦咖啡还要便宜一些。小王在上学路上顺路尝了一下美式和拿铁,发现口感还真不错。

  得知小王爱喝咖啡后,比利时籍的法语老师推荐他去法培附近的7-Eleven便利店尝尝City Café,性价比高,而且第二杯半价。在欧洲,堂吃和外带的咖啡收费标准不同,一欧也能喝到味道相当不错的咖啡,而二三十元人民币一杯的星巴克在这位比利时人看来也算是小贵了。

  当然,最让小王觉得划算的全家便利(Family Mart)的湃客咖啡,似乎是为了和比邻的7-Eleven别苗头,近期刚推出4元一杯的美式咖啡,只不过需要消费者自助(按一下咖啡机按钮,自己加奶加糖并盖上杯盖)。小王家里其实有一台胶囊咖啡机,但每个胶囊就要5元,煮出的咖啡只有小小一杯,根本解不了他的咖啡瘾,他也懒得每天清洗收拾。

  等星巴克装修结束,小王再去光临的次数明显比原来少了。从地铁站到教室不足一公里的路上,他可以有很多种外卖咖啡的选择。而在一年前,他手里的咖啡杯往往是白底绿图案,在面对“绿围裙们”的热情寒暄时有些无所适从。

“搅局者”层出不穷

  80后小王的个人经历,似乎浓缩了上海咖啡市场的变迁。

  很多年前,中国人送速溶咖啡是件倍儿洋气的事情。从2004到2011年这7年时间,中国速溶咖啡的销量翻了5倍。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大中华区零售业合伙人唐仕德(TorstenStocker)如此评价中国人的咖啡理念:“五年前,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咖啡就是雀巢3合一。”

  但现磨咖啡文化已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形成,而中国消费者似乎跳过饮用过滤咖啡的阶段,直接从速溶咖啡跳到现磨咖啡。以一向喜欢小资情调的上海来说,愈来愈多的咖啡客早已习惯泡咖啡馆,或是随身带上一杯现磨咖啡。

  上海这座城市和咖啡结缘可以追溯到1843年开埠,当时咖啡在租界兴起,不少赶时髦的上海人也去尝鲜。随着西餐在上海滩的普及,咖啡也逐渐为大多数上海人所接受。20世纪30年代初,咖啡馆在上海滩大量涌现,逐渐成为上海部分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上海咖啡市场的现状是,星巴克是第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超过300家门店);曾经风靡申城的上岛咖啡(UBC)、伊诺咖啡、真锅咖啡、两岸咖啡和迪欧咖啡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江河日下,转而针对中老年商务人士;而这几年咖世家、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香啡缤(Coffee Bean)等和星巴克一个价位的洋品牌奋起直追,也吸引了不少时尚咖啡爱好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