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战后日本的“南进”与东南亚的反应

http://www.CRNTT.com   2014-09-20 09:18:00  


 
战后日本南进的“总破绽”

  正因为日本战后没有经过反思,也没有真正感受日本“南进”失败的痛,所以战前日本人的东南亚观也是一成不变地沿袭到战后,反映在报界,经常可以看见他们的报道方式或者他们的言论和战前是有着持续性的。换句话说,日本人在未对战前“南进论”进行任何批判和反思的背景下,又跑回了东南亚。因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在东南亚的形象异常恶劣。

  看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各国的对日报道,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有大量批判日本的声音。当时所说的“经济动物”就是指日本,所谓“寄生虫”也是指日本。日本当时有几个典型的东南亚论,其实和战前是一模一样的。其一是“北人南物论”;另一就是“马六甲生命线论”;还有,日本人很早就觊觎印度尼西亚,有的政客索性点名印度尼西亚就是“战前的满洲”。

  这个时期,日本的东南亚报道有一个特征,就是大谈“期待”与“不安”论,即强调东南亚弱小的国家对亚洲盟主——日本的期待和不安。“期待”什么呢?期待日本的经济与技术援助。至于“不安”,指的是担心日本军国主义的卷土重来。

  在这个时候,实际上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日渐显露了出来。1974年,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东南亚时,泰国发生了“反日示威大游行”;接着,田中角荣和他的女儿田中真纪子到雅加达访问时又遇到了“反日暴动”,甚至有死亡事件发生,迫使他们父女不得不乘直升机飞离印尼总统府。

  这个事件对日本冲击非常大,有日本学者称之为“战后日本的总破绽”。实际上,被视为对日感情较好的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较早时就曾经讲过一句经典的话:“日本伸一只手贷款给我们,但另一只手却像魔术般取回多一倍的款项。”

  1970年1月,泰国四名学生成立了“反日俱乐部”。到了1972年12月,泰国的高校就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抵制日货行动,它揭开了战后亚洲青年号召抵制日货行动的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日本南进总扩张和总破绽的同时,亚洲的格局也有了微妙的变化。首先是1972年9月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紧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改变和尼克松(尼逊)总统的访华,当时日本国内的论调是,人家乘火车我们要乘飞机,日本要确保对华的利益,要近水楼台先得月。

  与此同时,福田康夫的父亲福田赳夫首相在1977年的8月于马尼拉发表了“福田主义”三原则的宣言。“福田主义”三原则是什么呢?首先,是日本保证不成为军事大国;第二,是强调日本要与东南亚各国“心连心”;第三,是主张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后两者其实都是虚的,只有第一点“保证不成为军事大国”才是实的、具体的。但是偏偏第一点已被日本当局全面否定。因此1977年的“福田主义”三原则实际上只剩下虚有其词的两个原则。

  回顾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我们还可以发现东南亚对日本的看法其实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学者傅高义《日本第一》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师从日本的热潮。新加坡开展了“向日本学习”的运动,马来西亚号召“向东学习”,实际上就是想向日本取经。

  但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要向日本学习、师从日本的时候,1982年以“进出”代替“侵略”的日本教科书出笼了,结果才有了一个旨在消除各方疑虑,强调日本教科书将“照顾亚洲各国看法”的“宫泽谈话”的出现。可是,今天的安倍首相却扬言要抛弃这个谈话。

  到了90年代之后,日本进入了“总保守化”时代。这个“总保守化”,不只是政界、经济界,其实还包括日本的学界跟大众传媒界。1993年8月细川护熙的非自民党联合政权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日本革新势力的抬头。恰恰相反,原本相对上还有批判精神的社会党在加盟执政党之后,已丢失了往日的活力和自主性。紧接着,更加令人惊讶的是,1994年6月,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出任日本首相,把该党维护和平宪法的建党方针抛弃得一干二净。日本从此丧失了反对战争的主体力量。

  同年10月,外经贸部长桥本龙太郎在国会发表了“日本南侵否定”论。他表示对朝鲜可以叫“殖民统治”,对中国可以叫做“侵略”,但是东南亚算不算是侵略?他认为“很微妙”。为什么微妙呢?因为东南亚当时是殖民地,是欧美帝国统治下的殖民地。所以日本是跟白种人在战斗,所以不算是侵略。

  桥本龙太郎否定侵略战争而不被摘掉乌纱帽,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例,这是村山富市担任首相期间难以抹去的污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