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从物价形势看通货紧缩可能情景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06 11:03:46 |
3.国际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过两次通货紧缩,都是由国外金融危机引发。一次是1998 -2002年,主要诱因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次是2009年,主要诱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目前美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已高于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欧债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存在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陷入经济衰退,使中国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外贸出口大幅萎缩,外向型行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遭受重创,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问题迅速凸显,国内供求失衡矛盾迅速激化,需求不足引起通货紧缩。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减少,价格快速下跌,中国进口能源原材料价格明显下降,引起输入性通货紧缩。 采取适当措施稳定物价预防通缩 文章指出,通货紧缩的治理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需求刺激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等。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 第一,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力度,将中小企业税收起征点由月营业额2万元提高至10-20万元,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范围,调整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分配比例,适当提高地方政府的增值税收入,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根据目前现实可行条件,采取进一步提高对应的费用扣除标准、相应扩大低税率的适用范围,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 第二,加大财政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试点发行市政债,在信用评级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善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市政债。 第三,货币政策总体上应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在政策操作上应把握中性偏松的基调,形成合理和稳定的市场预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货币供应增速保持在13%-14%左右,强化全社会融资总量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其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速相当,以防止全社会债务杠杆过快上升,适当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减少汇率变动对物价的冲击。 2.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培育中等收入阶层 第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立足于实质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的方式上应该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使他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对高收入阶层应开征不具备生产性的遗产税、财产税等税种,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有差别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培育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 第二,加快推进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转型,建立起与发展阶段相应的、以公平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公平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尽快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建立以公平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从人力资本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实质性地促进横向和纵向社会流动,提高社会机会均等程度。 第三,稳步提高央企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有助于解决央企、国企凭借垄断权力和国家特许权过多占有国民收入份额等不合理问题,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和再分配调节。当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放心保)、烟草、石化等行业基本被中央企业所垄断,他们拥有很多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虽然政府多次出台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些行业,但由于门槛高等诸多原因使得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这些行业,因此,这些行业都存在较高的垄断利润,目前应稳步提高中央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并将更多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3.挖掘需求潜力,扩大内需和外贸 第一,加快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根本上理顺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其消费潜力;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环保消费和社区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