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阶层结构:僵化与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3-04-18 11:06:02  


 
   “平等政治”的持续与衰竭

  大规模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重新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在阶层阶梯中的流动,几乎都是政治力量驱动的结果。一旦政治形态调整完成并走向稳定,阶层结构便会僵化,人的跨阶层流动变得越来越难。去年,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个题为《谁拿到了最好的工作》的纪录片,便用事实指出,英国目前处于一战以来最不平等的时代,好工作都被一些出身于背景强大、社会关系丰富的家庭的人占据了。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革命的世纪,平等是中国革命的最重要取向。正如著名印度学者帕萨.查特杰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所指出的,中国经历过深刻的社会革命,所以没有绝对的贫困,人民识字率高。在这些革命成果基础上,中国社会才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分别在改革前后的两个时期取得建设的巨大成就。

  革命彻底地重塑了中国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中国革命,那么多山沟里的放牛娃是没有可能成为开国元勋的,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人民也不可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获得那么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工人、农民两个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简单清晰,组成了那个时代最基本社会基层结构。

  知识分子的地位比较独特,他们因其“软弱性、依附性”无法构成一个独立的阶级,有时被承认为一个阶层,有时也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城市,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被归入工人阶级的范畴。事实上,他们的权力和地位与工人是不同的,他们占据更多的资源,也有机会运用权力牟取私利。一旦形势稳定下来,腐化的苗头便出现了。此外,工人和农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平等也开始显现—虽然与当今相比,那时的不平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以平等为取向的革命已创造了新的形式的不平等,即所谓的“三大差别”。

  “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是基本稳定的,但也存在流动的可能。这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因为生产规模扩大而从农村招工实现的。

  与后来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政治仍然具有活力,一旦新的差别被正视,解决问题的动力便不缺乏。于是,国有企业开始推行以“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为特征的管理民主化改革,显现出向特权阶层蜕化苗头的干部队伍重新成为革命的对象,城市知识青年则开始上山下乡,新一轮阶层结构调整的浪潮再次掀起。刚刚呈现出来的阶层僵化的趋势被毛泽东“大手一挥”重新打乱重组了。

  改革开放的时代到来后,政治主导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改变了的是政治的取向。新的政治形态是以效率为先的。比如,对“大锅饭”、“大帮哄”等的批判,“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如此等等。

  改革开放之初,有过一段人人怀念的“普惠式改革”时期。农民因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发挥出了积极性,粮食增产便意味着增收,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这种趋势只延续到19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开始,时间跨度不大,事实上也不构成阶层结构的变化。城市改革一旦开始,这个良性的趋势便终止了,真正的调整也就开始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