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钓鱼岛争端该“不惜一战”?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23 11:16:45 |
B:部分中国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中国硬起来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国内也有一种声音,对政府是恨铁不成钢。这次的钓鱼岛争端,各大新闻网站的网友评论,几乎充斥这种“中国该硬起来”的论调,包括几大鹰派受到了不少支持: 譬如戴旭大校:“民间保钓没用,再买新保钓船让日本船撞吗?下一步要把日本船抓两条过来。中国渔船和执法船都比日本多得多。谁说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了?我们去抓他们的船,就是我们实际控制了。日本自卫队赶来,我们的军舰就上。它敢动手就干它。” 罗援少将:“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钓鱼岛问题上划线、示警、出手,划为靶场,设立封锁区。中国要在钓鱼岛问题上造势,明确国家海洋战略,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打海上游击战、打海上人民战争,保钓集团作业,让日本人疲于奔命。” 一定要A,同时一定要B,那矛盾就无法调和,启动“战争模式”才能解决 可以看到,A和B双方对中日两国作为的认知都存在天壤之别。 钓鱼岛的争端,一方面是有油气资源、渔业资源的争夺成分在里面。更重要的是,事件涉及到历史伤疤,昔日日本侵略战争的影响并未消除,领土争端事关主权,事关尊严。这也是构成双方部分民众“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样,这样的认知差异存在是既定事实,关键是如何面对这种差异。如果一定要A,同时一定要B,那双方的认知差异就无法弥补,只能不断的放大两者的认知差异,累积仇恨情绪,让双方的鸿沟越来越大,累计越来越多的战争预期,直到最后“不惜一战”。 那么,这种“不惜一战”论究竟有何特点,能否经得起推敲呢? “不惜一战”论能否经得住推敲? 行为逻辑极端化、简单化,否定外交的博弈功能 “不惜一战”论行为逻辑极端化、简单化,完全否认外交是一个持续博弈、进进退退的复杂、连续过程…[详细] 你日本不是实际控制钓鱼岛吗,那保钓人士就精心准备登上钓鱼岛,插上国旗宣示主权;日本抓人了,那外交部就谴责抗议,要日本放人;国内的民众开始示威游行,宣扬爱国保钓;日本迫于压力,放人,同时,日本国内人士又开始想办法回击,比如说160名右翼人士分别于18日及19日登岛。……这些都是反反覆复的外交博弈拉锯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使得双方能够小心谨慎的行事,让双方虽然存在差异,但是还是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不至于一下陷入极端的“一拍两散”情况。 同样,“不惜一战”论还将复杂的事态简单化,看不到自己处于一个复杂国际环境当中,不仅仅是中日,还有美国、韩国、南海诸国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外交系统。中日交恶之后,美国会是什么态度?中国的强硬会让南海诸国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将极复杂的事态简单化,把异常复杂的外交形势简化成“用武力打趴对方”的思维,能谈得上多有智慧呢?又岂能真正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呢?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