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要理解央行的智慧

http://www.CRNTT.com   2012-06-12 08:31:35  


 
  文章认为,降息后真实的信贷利率是否能如愿下降,即使那些强烈要求央行降息的人也将心存疑虑。

  在以往的商业银行模式中,银行多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原来是9折,现在可以变为8折),获取大型国企、私企综合资源。而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会转嫁给中小企业这样议价能力较弱的企业。但当经济不景气,没有企业愿意承受高成本。因此,如果中小企业都不愿接受高成本,银行也不会随意降低利率为大企业贷款。银行最不愿承受成本而更愿意逐利。因此,此次降息未必能倒逼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和刺激企业信贷需求。

  相信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的政府项目投资开工建设,6、7月份信贷可能会有显着上升,但这更多来自于政府对于国有银行体系的固有动员力,而与降息没有多少关系。

  一直秉持着市场化改革理念的中央银行应该十分清楚其中的逻辑。既要去缓释噪音,又要尽力修复被扩张政策破坏的极度宽松货币条件。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次富有创意的降息,央行罕见地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0.8倍,这也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

  在多数银行面临贷存比75%红线限制的情况下,几乎必然的结果是银行会直接将存款利息浮动至10%的上限,以竞争愈发宝贵的存款资源,以避免让家庭部门利益受损。

  文章指出,今天银行面临贷存比约束,恰是过去三年信贷过度扩张的后果。2011年底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总盘子是55万亿元,而其中25万亿元是2009-2011年投放的,这种扩张注定不可持续,而中国银行的货币机制是贷款创造存款,随着贷款减速,存款减速更快。

  有人将降息视为货币政策从稳健向宽松的开始,但这尚不足以理解中央银行的智慧。对中国而言,利率市场化进程一定是指向一个更为严谨的货币条件,因为它意味着逐步减少对于利率的人为压制,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将带来金融抑制的改善,对于储户利率的实质性改善,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中央银行对于自身独立性的改善。

  中国货币供给确实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从实证上看,2003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和高能货币差额部分增速具有高度同步性。这种货币扩张的机制可称之为“财政决定货币”。

  中国政府性投资活动扩张是中国货币创生的主体。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环保标准、市场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也就掌握了货币的创造权。因为微观投资回报率可以轻易改变,使得原来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如此信贷和投资得以按照政府意志而配置。所以中国货币供给某种程度是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信用活动急剧膨胀的结果。这样的体制使得央行货币供应量目标几乎没有实现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