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闫沛东”是假的,曹操墓呢? | |
http://www.CRNTT.com 2011-12-06 14:39:45 |
李晓亮:一滴“闫沛东”试剂让什么显了形 2011年12月06日07:00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晓亮(本报评论员) 以前或许只有在《故事会》、《知音》、《家庭》这类著名“社科读物”(凤姐语)里,才能读到如下匪夷所思的剧情:某地惊现古墓(比如曹操墓)。正在舆论存疑之时,一个江湖骗子瞅准时机,登堂入室,大喇喇冒充考古专家。并深谙“阴谋论”精髓,迎合舆论心理,坚称古墓为假。言之凿凿,声称掌握了当地造假十多项铁证,手握完整证据链。 因媒体曝光度狂飙直上,一时自然风光无限,也因此被视为打假英雄。随后,却在媒体对其“证据链”持续追进时,有意回避,闪烁其词,直至某日突然消逝于公众视野,真假之争不了了之。等打假英雄的名字时隔一年再现之时,已是被警方拭去了“考古专家”的光环,还原其江湖骗子的本貌之日。 说到这里,大家估计都已能渐渐辨出这个倒霉蛋的轮廓了。没错,他就是去年真假曹操墓之争的主辩手“闫沛东”。而其真实身份,日前已被河北邢台公安局揭晓:“闫沛东”真名胡泽军,2005年因冒充记者骗钱而被列为网上逃犯,目前仍在对其追捕中。 这要拍成影视,剧情一定会被大骂“狗血”。但当它就是真切的现实时,又像一个苦涩的玩笑,只是估计没人笑得出声。“考古专家”、“打假斗士”,如此耀眼的标签,却成了一滴测试这个社会的试剂。滴下“闫沛东”试剂,显形的不只是一个拙劣骗局,而是如一束X光线,透析出社会不同纬度层面的很多令人堪忧的阴影。 首先,显形的当然是考古界的种种不靠谱,显示出学术公信的不堪现状。这种例证很多,比如各种鉴宝活动和节目,被曝存在的种种不规范;比如不久前,那个“金缕玉衣骗贷案”:几块玉片串起的玉衣,就被几个所谓专家估值24亿元。而评估过程竟只是绕着玻璃柜转两圈,就评估完毕、权威鉴定了。如此形同戏耍,江湖术士般的鉴宝把戏,屡见不鲜,这自然会成为“闫沛东”诈骗灵感的不竭来源。 其次,“闫沛东”摸准了“受众”和“事主”双重心理。因为从各级公权到考古等学术研发、艺术鉴定权都有种种劣迹在前,公信严重受损,民间心理早就陷入信无可信的怪圈。只要迎合民间的惯性质疑,就能收获大片舆论市场。而在各地“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故里、古迹”争夺战中,公权失范染指其中,又占绝大部分比例。“周老虎”就是典型。所以他“赌”曹操墓是又一个周老虎,加上舆论造势,胜算不少,稳赚不赔。哪怕今日“闫沛东”这假专家打假,仍获网友力挺,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闫沛东”是假的,并不代表曹操墓就是真的! 再者,此事也折射出某些公权机构的不作为。“闫沛东”显形,是因此次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公安机关清网行动。而胡泽军2005年就犯案了,“闫沛东”去年就爆红了,媒体上到处都是他的踪迹。如果执法机关恪尽职守,就不会等到此次行动才恍然发现疑犯,且还走漏风声,仍未抓获归案。这不能不说是某种不作为。 最后,“闫沛东”这滴试剂还验出社会的功利与浮躁。捧红“闫沛东”的各种媒体,只因他曝出的所谓“猛料”,连验证专家真伪这道工序都给省了;而“闫沛东”自己也忘了形,冒充专家入戏太深,将自己都骗了,已完全沉浸名利幻觉中,以致忘了种种诈骗前科。可见浮躁功利,害人匪浅,全社会都应引以为戒!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