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政府创造公平环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2-18 09:03:1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
  中评社北京2月18日讯/经过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各经济体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到底应由谁来选择哪些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经济时报日前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他表示:产业发展应在遵循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等原则的前提下,对于关键性产业、大型装备制造业,国家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而大量竞争性的产业应当让市场去选择,政府的职能是为此创造条件。文章如下。

  问:在你看来,谁来选择这些产业?是政府来选择,还是让市场选择?谁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家、市场?

  李义平:在中国这个特殊的体制下,对于关键性产业、大型装备制造业,国家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而大量竞争性的产业应当让市场去选择,政府创造条件。为什么让市场去选择呢?因为每个人对产业的感觉、对机会的感觉不一样。企业家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产业生长的机会,政府官员和学者可能就不行了,以娃哈哈为例,当年让发改委主任去感觉的话,大概也不会感觉到一个小孩儿喝的东西居然会成这么大的气候。据说,当李书福把摔坏的摩托车组装起来时,那一刹那他想到:既然造摩托车不难,那么造汽车也就不难了。这似乎是凭直觉,但这种直觉是生活阅历的积累。所以这个选择是企业家的选择、市场的选择,是他们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做出的判断。

  讲到创新,绝对是企业家、企业的创新。美国学者钱德勒写过《大企业与国民财富》,他发现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创新都是美国的大企业积蓄了大量人才,瞄准了需求,这样的创新很有效果,很有市场前景,是真创新。还有一种创新是“伪”创新。真创新是瞄准市场的,伪创新是做给人看的。

  让政府选择会如何呢?政府的约束是软的,缺少与市场经济相关的信息,以及追求任期内辉煌政绩的冲动,追求首先是最大、最亮、最辉煌。很多地方政府不惜重复建设、不惜举债,经济发展就是上项目,把上项目等同于经济发展。目前我们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地政府已经提出来上新的项目、上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如今的新上项目肯定比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含量高,但是只要这些项目没有创新,只要这些项目不计成本,依然是粗放经营,依然没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用政府手里的财政收入去喂大他们所选的企业、所选的项目。

  亚当•斯密指出:“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够判断的比政治家、立法家好得多。”他强调,“千万不能把投资的权利交给大言不惭的国会议员。”意思是国会议员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国会议员花的不是他的钱。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就是因为政府欲栽之花不符合经济规律。

  然而,产业的选择和升级离开了政府也是断然不行的。政府完全可以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大有作为。政府要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美国产业的成功在于市场的选择。韩国虽然有政府的支持,前提是你要在国际上打得赢政府才支持。台湾也是这样,他们基本上没有政府资本,他们自己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原来是农副产品,然后又是现代产业,都是企业家个人选择,是选择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加以归纳、加以总结、加以认同。

  中国的问题是政府管得太多了,我们对市场经济有点叶公好龙。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渡过危机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减少政府规制,中国是不断加强政府规制,不断地加强审批,不断地跑“部”前进。市场经济的全部魅力在于公平竞争,政府需要更少的审批和更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