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大学造假是等级制的必然恶果 | |
http://www.CRNTT.com 2010-05-22 09:31:47 |
毫不奇怪,在南京大学造假一事中,如果不是身为校长助理、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据说教指委就是国家精品课程的推选单位)副主任的周宪出面“主持”该课程,该课程很可能无缘“国家精品课程”荣誉,更不用说30万元课题经费。上面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申报各类课题时,带头的都是院士、院长等有头有脸的人,而埋头干活的则是默默无名的年轻人。以前,媒体揭露出“国家级教学名师”中90%都是有职务的教师,普通教师如凤毛麟角,原因尽在其中矣。 周宪绝非单纯的“受害者”。且不说周宪作为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熟悉评奖流程,不应该知法犯法,光是一项国家级奖项就能给他增添无数光环,显然能为他问鼎副校长增光加彩。而且周宪也不是平步青云当上校长助理,他经历过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博导,再到中文系主任、研究院院长和校长助理的阶梯。在这个逐级升迁的过程中,周宪肯定不可避免地享受了等级制的诸多好处,因此很明显是这一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里会出现几百个教授竞争一个“处长”职位的咄咄怪事。如今事情败落就归咎于体制,这显然是不公道的。在现行体制下,无数青年才俊对他的高位正翘首以待。若干年后,像他一样成为既得利益者时,这些人又行起了“苦媳妇熬成婆”的家法。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大学要培养出拔尖人才,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挑战!这本身就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课题。 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逐步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纳入了行动目标,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但是,光取消大学的级别是不够的,因为大学内部仍然存在级别。其实存在级别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不合理的是在最应该讲究自由竞争的场所居然是以等级为主配置资源,而不是以学术水平为主配置资源。周宪造假事件只是大学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公这座冰山的一角。要让整座冰山消失,就必须让冰山暴露在阳光之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加强对大学的资源分配的监督。(作者系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新闻链接: 南大学术造假事件(2010-05-14 09:04:33) 学术批评or私人恩怨? 一桩公案扯出的学术江湖 2010年05月14日 08:34:5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著名高校、知名学者,盗窃信息、诽谤攻讦,两组原本最不可能出现在一起的信息如此真实的交织周宪坐在记者对面,眉头紧锁,声音细弱,他没有想到,一次不经意的决定,竟然会让自己陷入如此苦不堪言的境地。 让这位知名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始料未及的是,自己虽然为这次决定付出了代价,但这件事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而事件本身的一些情节“就像一部悬念迭起的章回小说”,让这起原本不那么复杂的学术公共事件,背后闪现出一个奇特的“江湖”。 这一“江湖”展现出了当前大学内部的学术生态和人事生态,也展现了部分知识分子在这一生态中的个人抉择,旁观此事件的知情人士都认为这一个案足够具有样本价值,“类似的故事在许多高校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 学术批评还是私人恩怨 当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对造假事件作出处理,所有人都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周宪却感觉围绕在自己身边的风暴正愈演愈烈,“事情的发展已偏离国家精品课程的事,演变成对我个人声誉的一场运动”。 周宪说,在南京大学校内,有人用手机群发短信,将此事广而告之,甚至发给周宪在学术界的一些朋友,对他进行个人攻击,“他们收到短信以后都觉得很奇怪,打电话问我怎么回事”。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