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2010 中国力量如何演绎?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14 11:17:38 |
中欧:看问题要大气 在吴建民的外交生涯中,有15年在欧洲度过,其中9年担任大使工作,见证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有人曾形容2 004年的中欧进入了蜜月期,也有人形容2008年的中欧关系曲折动荡。吴建民却说,这种说法只看到了某一时期的某一个现象,而忽略了中欧建交以来关系大发展的事实: 1975年中欧贸易额仅24亿美元,而2008年中欧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255.8亿美元;人员交往方面,以中法为例,1998年在法中国留学生仅5000人左右,现在中国留法学生约有3万;1965年,吴建民第一次到法国,街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现在,每年到法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至少50万…… 吴建民说,2009年国际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走到国际舞台中央,而占据舞台重要位置百年多的欧洲难免有失落感,中欧关系中难免有杂音,“但是我们看问题要大气,这些并不妨碍中欧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每次出现问题历时不长,也说明双方不希望僵持太久”。 2009年末,法国《观点》杂志推出中国特刊,更有不少西方媒体把中国摆在2010年中欧关系中的“主角”位置。那么,怎么理解他们对“主角”的看法呢? 吴建民认为,欧洲一百多年来处在世界中心的位置,现在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相对减弱,心里总是不大舒服,有失落感。“我们要看到事情的严峻面,但换一个角度,这也是中国地位上升、走到世界中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观点》也采访过他。“我发现,虽然他们会发出批评中国的声音,但他们也承认,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成就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对待批评和赞成,我们要有平常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出席安理会时,中国和法国坐在一起。“当时我还是中国代表团里的小萝卜头,坐在后排和一个法国青年外交官聊天,对方就说:你们走上坡路,我们在走下坡路。” 展望2010年中欧关系,英国《观察家》认为,中国将会在更多问题上和英国、欧盟争吵。 对此,吴建民的看法是:硬和软都是形式,要看硬得有没有道理,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和世界利益。比如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就应当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不能别人说我们硬,我们就要变软。中国人不要随波逐流,也不是事事都跟人家吵架。我不赞成中国不高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鸦片战争以来是最好的,不要随便不高兴。 他认为,当前世界面临几个大问题,中欧合作的空间更大。 其一,金融危机还没完全过去。欧洲是中国的大市场,希望双方在这个领域更多合作,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其二,气候变化大会只形成了协议,还没有形成有约束力的文件,2010年气候变化谈判,中欧有合作空间。其三,在中东、伊拉克、阿富汗、伊朗等热点问题上需要合作。其四,欧洲对中国的技术开放度大,中国60%以上的技术进口来自欧洲,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双方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还有很大合作空间。 当然也有谈不拢的地方,比如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人在同世界打交道要习惯,有的事情一致,有的事情不一致,这就是世界。”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