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南方朔:BOT 经济学的秘密罪恶

http://www.CRNTT.com   2009-09-26 09:36:35  


台湾高铁从一片赞扬声中迅速倾斜
  中评社台北9月26日讯/台湾著名评论家南方朔今天在《联合报》登出文章“BOT 经济学的秘密罪恶”。作者提出:“西方经济学家炮制出它们的灾难,台湾这边亦然,过去廿年台湾鼓吹‘民营化’、‘BOT化’,已演变为今天这种有如噩梦般的结局,这难道不是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另一种秘密的罪恶吗?”文章内容如下:
 
  在金融海啸后,各种泡沫都告破裂,而破裂声最大的,可能就是“经济学泡沫”了。以前在学术领域里得尽风华的经济学家,剎那间受尽人们的白眼。圈子里也说,“经济学要嘛就是毫无用处,甚至还是有害”。

  七月分第三周的“经济学人”杂志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封面,尽管它是在为经济学辩护,但它也不得不承认当代经济学的失败:如总体经济学家对资产泡沫化问题漫不经心,金融学家整整卅年沉迷在“有效市场假设”里,不去考虑流动性停滞和资产价格的下跌问题。经济学家有太多盲点,危机就在盲点里爆发!

             经济学家 好说故事

  经济学家从神坛上摔下来,就让人想到当代主要经济史和经济修辞学家麦可克洛斯凯(Donald N. McCloskey)在《你是否如此聪明─经济专家的叙述语法》一书里所说的观点:经济学家和诗人或一般人相同,都是藉着专业、逻辑、比喻、故事,以经济风格的叙述方式在说着可能为真但也可能为假的大型故事,经济学家并不一定都是在说好或对的故事。麦可克洛斯凯后来变为女性黛德瑞(Deirdre McCloskey),她写了一本小册《经济学的秘密罪恶》,她在书里表示,经济学家有着自大,对现实毫无好奇的热情,不懂自己框框之外的事务,甚至连许多基本的方法论都不完整。黛德瑞早就在经济学家头上画了一个大问号,现在已证明她画的这个问号一点也没有冤枉经济学家的名声。经济学的论述里总是不明言的宣称经济学家是在做对世界有益的事情,但这话并不尽然,他们经常也会替世界制造出灾难,经济学家要恢复他们的正面名声,许多事情都还得从头再来。

             BOT案 说得动人

  西方对经济学家的名声泡沫正在做反省,同样性质的泡沫在我们社会里不也亦然。在过去近廿年里,台湾正处于民主化的初阶段,台湾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过去是“党国资本主义”,是“特权官僚垄断”:在这种时代气氛下,西方放任主义的那些主张,如“私有化”或“民营化”、“公共事业BOT化”等主张遂告大盛。这些说法在当时的确是很动人的故事,也的确非常的“政治正确”,但好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好福祉,“政治正确”也不必然就“经济正确”。台湾民营化最主要的“二次金改”成了政商勾串,利益输送的大型贪腐通道,这起丑闻仍在侦办中。至于BOT问题,我们则看到:

             权责不清 弊端栖身

  (一)它在“官─民”的关系里,创造出一个“不官不民,既官又民”的新领域。过去那种官与民分别要受到的管控约束的权责关系已在BOT前停下脚步,这种“新管理主义”已替新特权开启了大门。由于它不再受到例行化的监督,它已不可能防弊,只能任由它变成烂摊子,只有到拖不下去时才被迫解决。

  (二)由于BOT造成权责不清,于是更大的无能与弊端都可栖息其间,高铁高捷大巨蛋,北投缆车及南港展览馆等的BOT案都是例证。它等于公司财团透过掏空及剥削“国家”来剥削人民,一种更大的超级“双重剥削”遂告形成。

  (三)在民主理论里,过去的“官─民”体制有权有责有监督,而今在“官─民”之外多出了一个“不官不民,既官又民”的第三者权力主体,这已使得过去有权有责的互信基础遭到瓦解,一种充满了无力感的社会气氛遂告出现。

               财团坐大 “国家”掏空

  我对BOT谁赚到了利益并不关心,而只是担心BOT其实是财团与特权吞并了“国家”后,同时也瓦解了过去社会及政治运作的许多前提。整个“国家”已变得更不可思议,特权财团坐大,“国家”被掏空,这才更为严重。

  西方经济学家炮制出它们的灾难,台湾这边亦然,过去廿年台湾鼓吹“民营化”、“BOT化”,已演变为今天这种有如噩梦般的结局,这难道不是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另一种秘密的罪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