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孙立平:中国面对的是生产过剩危机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8 09:21:45 |
二、当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迈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时候,生产过剩的因素就开始出现 中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的由生活必需品时代开始迈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生产过剩危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出来的,一系列结构性的条件(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生产过剩危机和耐用消费品时代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相伴随的。 当我们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迈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时候,生产过剩的因素就开始出现。到了1997年、1998年的时候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突出了。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当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流行语——“内需不足,市场疲软”。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第一次经历着还不怎么成型、非常轻微的生产过剩危机。但是那场危机程度很轻,加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当时住房这个市场开始形成,逐步的就过来了。过来了之后到了2005年前后生产过剩这个问题又开始突出出来了。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有关文件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就可以发现,生产过剩的问题、扩大内需的问题又开始被频繁地提到。所以可以说,2005年的时候又开始进入一场生产过剩危机,或者说是有一种苗头或者迹象。但是最终没有形成,是因为中国遇到了一件事情,就是全球化的过程加快。在全球化加快的过程当中,中国又碰到了美国,这两家一拍即合,两家高度互补,这边生产大量的东西卖不出去,那边过度的消费,你便宜一点卖给我,这样就解决了这两个国家各自的问题。从2005年之后,2006、2007一直到2008年上半年,在这样一种相互关系之下,中国的问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但是现在美国出现了问题,原来解决中国生产过剩问题的条件就失去了,于是去年开始中国的问题就突出来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这场生产过剩危机实际上应当在2005年发生,但是拖到了今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 三、从原来没有危机到有危机不是一个退步,其实反倒是一个进步,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迈上了一个台阶 其实从原来没有危机到有危机不是一个退步,其实反倒是一个进步,说明我们的社会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或者最简单地说耐用消费品时代就是由柴米油盐的时代进入房子汽车的时代,这个坎可以说是非常难以跨越的坎。在相关的条件创造出来之前,生产过剩危机几乎是必然的现象。我们原来讲的西方世界生产过剩危机和它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密切的联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其实就是在当时的那个背景下发生的。30年代大萧条就是当时美国开始进入房子汽车的时代又进不去而酿成的一场危机。我们现在关于30年代大萧条的认识往往有一个误导:一说30年代大萧条脑子里马上蹦出来的就是卖不出去的牛奶,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到河里,密西西比河成为奶河。但是,30年代大萧条当中真正卖不出去的不是牛奶,是汽车、房子、摩托车、收音机、洗衣机、电话机。1925年美国汽车产量达到500万辆,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1300万,国内销售800万辆,1925年前后美国新造的房子200万幢,1929年卖出去的房子每年不过50万幢。耐用消费品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比如说柴米油盐的时代几乎不存在生产过剩危机,但是耐用消费品时代生产过剩危机出现了。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真正要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至少得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到城市当中来,能够形成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得有消费信贷,得有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信贷支撑的条件,还得有中产阶层逐步的发育等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能够消费起耐用消费品,能够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转型是发展的必然。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