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月刊:台湾核能利用争议的未来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24-02-26 00:02:17  


 
       三、相关影响及未来走向

  核能利用、核废处理等问题不会随着所谓“2025非核家园”目标实现或政党轮替而消失,选举政治下的民生议题被操弄为意识形态“政治正确”,只会撕裂台湾民意,绑架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

  (一)选举政治下各方达成能源政策共识可能性低

  2002年11月,台湾当局立法机构通过“环境基本法”,其中第二十三条(“非核家园”目标)规定“当局应订定计划,逐步达成非核家园目标;并应加强核能安全管制、辐射防护、放射性物料管理及环境辐射侦测,确保民众生活避免辐射危害”〔24〕。可见,上升至“法律层面”的“非核家园”目标是朝野政党的共同决定,分歧点在于何时实现“非核”。但在选举利益催动下,台湾各政党将“拥核”与“反核”操作为拉拢选票的工具,导致无法达成统一的能源转型政策共识。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灾发生后,时任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2025非核家园”计划,希望通过寻找替代能源、提升发电效率、节约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推动台湾在2025年建成“非核家园”〔25〕。2011年11月,马英九当局宣布新能源政策,提出“稳健减核、打造绿能低碳环境、确保核能安全”政策,逐步迈向“非核家园”。2016年“大选”时,国民党、民进党在实现“非核”时间表、化石能源使用、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上均有差异〔26〕。2020年“大选”时,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重申“2025非核家园”目标不变;国民党参选人韩国瑜则提出核电延役、重启“核四”,提出2035年台湾实现清洁电力(核能及再生能源)、火力发电各一半的能源配比,蓝绿阵营的分歧依旧。此次2024年“大选”蓝绿白阵营各自提出差异化能源政策,民进党参选人赖清德提出启动“第二次能源转型”,加速发展再生能源,除取代核电、燃煤,还要逐步降低燃气;蓝白虽在核电利用上有一定共识,但在能源结构配比上仍存在差异〔27〕。侯友宜提出2030年台湾能源配比为燃气45%、燃煤及燃油14%、再生能源27%、核能12%、碳中和电力(天然气+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氢能与其他)2%;柯文哲的2030年台湾能源愿景以燃气45%、再生能源30%、燃煤15%、核能10%为蓝图。总而言之,选举政治下台湾各政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始终未将台湾民众福祉放在第一位,核能利用分歧持续加深。特别是在“2025非核家园”期限日渐临近背景下,台湾各政党围绕核能利用、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及能源结构配比等议题,势必展开更激烈博弈,达成统一的能源转型共识可能性较小,届时能源安全隐患集中爆发将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民生议题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湾社会各领域

  台湾地域狭小,地理上“核一”、“核二”、“核四”同在新北市相距过近,距台北市直线距离均小于30公里,且处于地震带上,加上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影响,核电安全隐患性一直是台湾“反核”力量的主要理由(见图1)。核能使用议题随着参与主体、讨论时间、议题范围不断扩大延展,经济民生属性不断弱化,安全属性的一方面被民进党及“反核”力量剥离出来,成为唯一的“政治正确”。“反核”与“核废”在台湾已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议题,根本原因在于台湾民意在长期蓝绿政治恶斗及议题操弄下走向不可调和的极端,无法通过理性讨论来解决争议。当前,台湾民众对利用核能的态度已呈现出情绪化、对立化、民粹化等特点,理性沟通丧失空间,已延伸至经济民生方方面面,对理性看待、客观处理社会公共事务造成巨大挑战。是否开放含瘦肉精美国猪肉输台,直接关系台湾民众食品安全、健康安全及农民利益,却被民进党当局操弄为反对大陆“政经胁迫”、靠拢美国“民主阵营”、参与CPTPP等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机遇”。可预见,核能利用议题不会随着所谓“2025非核家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而消失。各经济民生议题被政治操弄形成的非理性民意对立,以网格把台湾民众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不同同温层群体,反向捆绑台湾政党为争取不同群体的选票而持续恶斗,台湾社会持续撕裂、对立,政党轮替下的政策反复成为常态。

  (图1:台湾核电厂区域分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