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 |
中评青年论坛:香港青年与时代机遇 | |
http://www.CRNTT.com 2021-02-07 00:04:22 |
第二,要注意到中央首次提出“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深圳重要讲话上强调,“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这是在特区建设“十条经验”中的重要论述,具有纲领性和理论性。过去我们常常讲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合”是在两岸关系上的官方表述,所以此次中央首次定调港澳与内地“融合发展”,意义非凡!和“融入”相比,“融合”有三大涵义:一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二是融合是有共同目标的,这在宏观上是“一国”与“两制”的辩证统一,在微观上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社会主义示范区”与“资本主义管辖区”的共同发展;三是“融合”与“畅通双循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第三,要尽快调整“求惠港”或“求礼包”的惯有心态。习总书记这次明确指出,特区是干出来、闯出来、创出来的,此次中央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这恰恰说明新时代建设好经济特区,“放权赋权”才是中央最大的支持,并不是靠什么“优惠政策大礼包”。这对香港而言是一个警醒!我们长期采访全国两会涉港议题时,往往陷入“求惠港”或“求礼包”的惯性思维,包括这次对特首赴京,香港社会不少人也是这种“等靠要”的心态。这个心态不可取。再如,针对深港双城关系,香港一些人又看似“政治正确”地讲出所谓“双引擎”、“既竞争又合作”等概念,这也是对当前形势以及中央精神的误读。中央从来没有否认或弱化香港的优势和特殊地位,炒作此类话题毫无意义。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建设大湾区、深圳示范区,香港能做什么?能配合什么?深圳的改革举措,港人如何参与?香港怎样对接?香港各界需要树立这样一个思考:深圳40年的成功就是香港的成功,今后把深圳搞好也等同于把香港搞好。 其次我谈谈香港与大湾区“通而不畅”的突出问题。中医有句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轻率地说内地或大湾区和香港之间“不通”,这肯定不符合现实。暂时排除这次疫情“封关”的影响,两地间现有7个客运关口、5个公路货运关口、2个水运关口、1个高铁关口、2条城市轨道交通对接,还有水、电、气以及蔬果副食品的24小时供应链,看起来“通”不是问题,但香港社会对两地合作的“痛点”数不胜数,相信在座的都有所体会,这说明现有的“通”还属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基本款”,距离“畅”以及“融合发展”的客观形势和主观要求还差得很远。 最近我拜读了全国港澳研究会徐泽会长《着眼全局、因应变局,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旨发言,他介绍了研究会下面“粤港澳大湾区专题小组”研究得出的当前两地人员跨境流动、货物流动、信息流动、车辆往来的障碍,以及大湾区缺乏常态化的协调机制、三地规则不对接、政策“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并且提出了政策建议。其实,几乎所有现存的问题总结成一个词,那就是“畅通”的问题。作为“大湾区青年”的一分子,我结合个人近期的理论学习和亲身体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目前两地合作的因“不通”而产生的“痛点”。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