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民意冲突话语特征及弥合机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0:02  


 
  第一是话语对抗,即两岸之间围绕着某一议题存在着不同的话语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排他性关系。这主要突出反映在双方对国号、国旗等政权象征符号的争吵之中,长期的政治社会化使得民众对于各自的政治制度都有着坚定信心,并将对方的主张视为对自己政治认同的威胁。

  第二是话语争夺,即双方会对某一个概念、术语乃至某一个议题试图进行垄断。如双方民众在如何理解“一个中国”上就存在着概念分歧,并都认为应该以己方的理解作为正确的衡量标准。

  第三是话语分裂,即对于双方能够接受的某一个话语,双方尽管存在一致的部分,但在分歧的地方双方各执一词,不肯妥协。“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但它的基本内涵在两岸之间则大相径庭。岛内即使是泛蓝民众也认为这一术语应该囊括“一中各表”,而这在大陆方面看来则并不如此。

  二、两岸民意冲突的内在机制

  当前,两岸民众在台海问题上并没有就此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话语秩序。无论是在“一个中国”上的“各说各话”,还是在两岸政治定位上失声和嘈杂,以及在“统一”上的选择性规避,都只能说明:作为一个尚未统一的国家,两岸民众的认知现状距离理想状态还相去遥远。那么,究竟是什么给这一理想状态制造了话语藩篱,以及如何翻越这些藩篱去实现理想状态下的两岸共同话语呢?

  单就最基本的形式外壳而言,流动在海峡两岸之间的就是一个个政治符号。决策者和两岸学界当然知晓这些符号之下暗流涌动着的政治信息乃至更大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构成这些话语面面观的就是一幅幅具体而逼真的政治画面。这些图景有的来自历史传承的习得,也有来自于现实生活遭遇下的体会,但更多的是受官方有意识的雕琢熏陶而予以形成。“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流行用语,或至少对再没有人感兴趣、民众已经不能容忍其名称的事务保持警觉”⑥。台海双方都在推销以话语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符号。在大陆,这是实现“寄希望于人民”的感情呼唤;在台湾,这变成了体现“台湾出头天”的政治神话。在不同的目的下,两岸民间话语下的那些承载想像力的符号发生了扭曲、异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总体来说,这种话语符号的错乱更多的发生在台湾。当然,大陆民间对于某些政治符号的情绪、感受也有脱离时代的商榷之处。具体说来,这种话语错乱体现在三个流程:“中国”的虚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大陆”的妖魔化;“中华民国”、“台湾”的图腾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