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关注:清华论坛 会诊两岸经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7-05-22 00:18:48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应博(中评社 海涵摄)
 
  李应博:制度因素影响台湾的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应博从台湾的创新和两岸关系这样一个视角表达了她对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变化的相关看法。她认为,创新是全球的共识,我们从各方面的数据都能够得到一些判断。从台湾的具体创新的一些绩效来看,有几个结论性的判断,第一,台湾的知识创造能力比较高的,对经济的贡献在20%以上,无论是从曾经的亚洲四小龙还是到现在为止台湾的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中都能感受得到。有数据显示,台湾竞争力依然保持在在全球前十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来讲,它的创新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第二,台湾的创新得益于研发和科技产业化。李应博赞同施祖麟老师的看法,同样认为台湾经济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营企业。数据显示,一些大的企业如台积电、鸿海、联发科、华硕和台电达等创造了台湾的经济活力,从研发投入来讲,这些产业也是主体。但是,不得忽视的是,台湾的产业和经济的脆弱性仍旧很强。台湾国研院的一组数据显示,台湾的很多行业不具备较强的的影响力,只聚焦在几个大的领域。

  李应博也从制度角度去分析了影响台湾创新能力和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一些指标。在影响台湾竞争力的制度和创新的指标中,涉及到公共制度这方面的很多维度的指标从2015年到2016年是呈现下降趋势的。通过一个结构方程去测算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因素和创新影响的相关性之后,可以发现,确确实实,制度因素影响地区的长期的创新能力。那么,延伸到对台湾的个案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大概是这样子的,即,从目前来看,台湾的司法公正、公司伦理于台湾的创新能力指标是呈正相关的。但是官方的官职负担是与创新能力呈负相关的。

  最后,李应博谈到了几个结论性的判断。第一,台湾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包括和两岸关系的互动 曾经都是在有限目标下进行的 蔡英文的经济政策其实都是有限目标、有限责任。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种小规模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影响。第二,逆向技术溢出,使得台湾若不改变现有的经济、产业、科技政策的话,将会导致其产业和知识技术的不断外流。而且中国大陆反向的技术溢出也看到了成效。曾经我们是吸引国外的一些产业技术过来,而现在我们的华为、小米都到美国去投资了,所以这种逆向的产业技术转移事实上要让台湾看到的是曾经的比较优势现在他的格局在发生变化。第三,政治和市场的博弈一直在进行。从台湾的产业创新,以及台湾跟大陆的经济关系、产业合作、科技合作这方面的一些互动性来看,政治和市场的博弈始终在进行。政治经济学家乔尔莫吉尔曾说,“政治操纵是一场零和博弈,技术进步是一场正和博弈”要决定谁来参与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话这是一个政治的范畴,最后的结果是,如果台湾政治博弈的程度大于市场博弈,即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的话,那么台湾的竞争力还会继续下降。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究竟大陆和台湾的 政策主轴在哪里?是主动融合还是被动适应?“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的主动融合,如ECFA;但到了蔡英文时代,“被动适应”是民进党当前的制度安排。对此,大陆的政策主轴一方面鼓励台商继续发展,鼓励台商融入“一带一路”;但同时也给了民进党压力,让其必须有底线意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