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前慰安妇去世 勿忘台湾光复意义 | |
http://www.CRNTT.com 2016-12-24 00:14:40 |
“文化中国论坛”是由学术界及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一个社团,其主要宗旨在于“重振台湾精神,复兴文化中国”。今年10月25日上午,刻意以“呼唤小桃阿嬷精神,反思台湾光复意义”为名,在“立法院”召开记者会,宣布将铸造“小桃阿嬷”铜像,呼吁社会各界,记取“小桃阿嬷”的生命故事,勿忘台湾光复的重大意义。 小桃阿嬷的心愿 在2016年元月11日,前慰安妇“小桃阿嬷”等不到日本的道歉,以九十四岁的高龄,因肺病去世。小桃阿嬷从小立志当老师,七十多年前,十九岁的她在上学途中,被日本员警骗到高雄码头,搭上一艘军舰,开往印尼安达曼群岛;原以为是要前往当地担任护士助手,没想到竟被迫成为提供日军性服务的“慰安妇”。 小桃阿嬷曾多次喝消毒水企图自杀未遂,好不容易回到台湾,叔叔却以一句“我们陈家没有你这种臭贱女人”将她逐出家门,到处流浪,替人帮佣,养活自己,经历两次婚姻,后来落脚屏东,在市场以卖椰子维生。 坎坷命运磨练出小桃阿嬷坚强的性格。她多次参与“慰安妇人权”运动,代表台湾“慰安妇”前往日本打跨海官司,并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亲自证言。瘦弱却坚强的小桃阿嬷生前曾表示,“我要的不是钱,而是日本政府一句正式的道歉,才会真正原谅。” 2004年2月9日,台湾“慰安妇”受害者代表在东京高等法院二审败诉后,于东京街头抗议游行。身为当时九位“慰安妇”受害代表之一,小桃阿嬷眼中含着泪水,勇敢地说“官司输了,可是我的心没有输!” 自我殖民的课纲 去年当“反课纲”运动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及十三位绿营执政县市长立刻发表联合声明表示,看到高中生站出来,“肉身冲撞”“教育部”,抗议教材遭政治力扭曲,“我们被这股勇气感动,同时也觉得惭愧,因为给孩子一个健全的教育环境和客观的内容,本应是大人的责任”。 他们呼吁“教育部”应宣布立即撤回争议课纲,继续沿用现行课纲教材,如果马政府仍旧执迷不悟,那么改正争议课纲、让教育摆脱政治的干扰,将会是下一任政府的责任,“我们誓言要扛下这个责任,绝不逃避!” 第三次政党轮替之后,在五二〇之前的4月29日,“立法院”院会即以71比15的绝对优势,通过绿委提出的“撤销课纲微调案”。5月18日,“立法院”三读通过“高级中等教育法部分条文修正案”。这个法案中最引人非议的是:它首次明文规定:课纲审议委员必须纳入学生代表,未来中小学课纲都将准用此规范。 5月21日,新政府上台第一天,新任“教育部长”潘文忠,在上任首次记者会上宣布:他将以行政命令立刻废止103年高中国文与社会“微调课纲”。这一系列的动作,让人不禁怀疑,新政府到底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在处理这个问题?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从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日本从满清政府取得台湾统治权后,便认为:台湾的土地及人民皆属“日清战役”的战利品,土地为日本国的一部分,但人民则有区别。台湾人就是台湾人,不是日本人。在施政方面也有很清楚的区别。在台湾,日人自称为“内地人”适用日本的“内地法”;台湾人为“本岛人”,必须遵守总督的行政命令,亦即管控殖民地的“外地法”;在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有差别的规定。令人感到大惑不解的是:日本人从来没有否认他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亲美媚日的蔡政府为什么要替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擦脂抹粉?用这种“自我殖民”的课纲教育下一代,蔡政府的“良心”能安吗? 为了维护台湾教育的尊严,为了教育下一代认识客观公正的台湾历史,“文化中国论坛”招集人黄光国教授,呼吁社会大众,支持建造小桃阿嬷的铜像,唤醒台湾人民的良知与理性,记忆并反思日本殖民统治的意义,以开创台湾光明的未来。 最后的掠夺 今年高龄八十的台大荣誉教授许介鳞,曾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目前是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所长,对于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有深入研究。他的发言指出: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到10月25日台湾光复前,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就利用台湾统治权尚未移交给国民政府之前,从日本运送大量的“台湾银行劵”到台湾。前台湾总督府主计课长盐见俊二在回忆录《秘录˙终战前后的台湾》中,证实在1945年8月日本银行加速印制1,000日圆和100日圆等纸钞,9月大藏省(“财政部”)与日本银行搬运了大量的“台湾银行劵”到台湾。因飞机满载了纸币,当时负责押送纸币的盐见,因为没有空位,还得坐卧在纸币堆上。此纸币是由日本银行印刷,运送到台湾分行,名目是支付给在台湾的日本官吏,薪水预付到次年3月分,养老金、退休金也相同的支付到次年的3月。 在日本投降当日即1945年8月15日,台湾银行券的发行额约14亿3,319万日圆,忽然从日本降临台湾的“台湾银行券”竟然超过1亿日圆!这庞大1亿日圆的“台湾银行劵”,如洪水猛兽般的席卷台湾市场,抢购食品与生活必需品,再运回日本。这算是日本人从台湾带回日本的最后一笔掠夺吧。 日本首相吉田茂说:败战后的日本恐怕会有一千万人饿死。在台湾尚未光复而日本还能掌握到台湾的行政权时,日本随心所欲大量印制纸币,横扫台湾市场上的物资,用台湾的粮食救济败战后的日本国内的饥饿。 然而,台湾市场上的食米与其它生活必需品开始缺货,通货膨胀加剧。日本趁机更放出流言,将物价飞涨,全部归罪给即将来台接收的国民政府。台湾人民只知道米价节节高涨、物资短缺,而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国民政府腐败,台湾人民没得吃米,固然不容否认,但是算起“二二八事变”的旧帐,大家绝不该忘记日本暗中掠夺粮食到日本的事实! 台湾光复的双重意义 国立宜兰大学博雅教育中心主任陈复指出,“台湾光复”意谓着台湾人从此可跟自己祖先传下来的各种精神资产重新连结,包括恢复使用自己的文字来思考与书写,并可公开从事自己的民俗与信仰,从精神意义完成自身文化集体潜意识底层对于“我是谁”的认同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除非我们都不再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集体潜意识,否则“台湾光复”就不只是个历史事实,更是生活在台湾的每个人都不应该否认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不断扩张,才会引发因应时空背景的各种因革损益,展开有关如何“连结传统来面向未来”的社会实践。当我们不重视“台湾光复”带给国人修复精神的意义,这意谓着我们不在意自身的精神灵根,这种状态如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来寓居于世,其效应就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文化被殖民的困境。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专任教授及区域中心执行长潘朝阳指出:从1997年李登辉主导国中历史课程的《认识台湾》起,就开始改造“国家”、民族、文化认同以利推进台湾“独立建国”的文化革命意识。在“教改”和“本土化”名义下,李登辉以中国国民党主席和“中华民国”“总统”之尊,开启并主导这项长期的洗脑工程;绝大部分的国民党人或无知、轻忽、或不愿、无力面对,任由李登辉操弄到将自己执政的“中华民国”贬为“外来政权”。 文化被殖民的困境 《认识台湾》自1997年9月1日起为国民中学一年级上学期课程,其重要特色是将台湾史从中国史分离出来,并将课程至于中国史课程之前,其内容引起许多批评,例如当时的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蒋永敬即谓:《认识台湾》社会篇与历史篇的编写显然为李登辉“修宪”的配套作业,其目的是“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脱离中国人的意识,也不要“中华民国”,要‘营造新台湾’、塑造‘台湾人’,充满媚日、仇华、排华意识。” 2000年陈水扁执政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育的国家民族认同与历史文化记忆的“去中国化”,例如课文中不准称“我国”的诗人李白”,只能称“中国的诗人李白”;不准称“国画”只能称“中国的水墨画”;不准称“明郑”,只能称“郑氏政权”;不准称“日据”或“日本殖民统治”,只能称“日治”;不准称“台湾光复”,只能称“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甚至连“汉人迁台”的字眼也被刻意淡化而未在课纲出现。李扁两朝将“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对立起来,并污名化“中国”称号,把台湾社会的“反共意识”导引到“反中反华意识”。此外,别有用心的学者,为了歪曲台湾人绝大部分为汉人的事实,也用尽心机断决台湾汉人与大陆原乡历史文化的心理连结,以伪科学和假知识在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包装下,虚无化台湾汉人的自我认同。 慰安妇铜像质问蔡英文 “文化中国论坛社”执行长林深靖指出:10月22日,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在上海落成,开馆仪式同时也为象征慰安妇受害者的中韩和平少女塑像揭幕。塑像由中国少女、韩国少女和一把空椅子组成,位于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草坪上。与此同时,中韩两国也致力于将慰安妇问题相关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记忆名录”。 同样是日本帝国殖民侵略的受害者,战争期间,台湾也有诸多青春少女被送往战场,饱受摧残凌辱。韩国很早就有慰安妇雕像,置放于日本驻韩日本使馆门口。中国大陆在完成慰安妇博物馆的同时,也树立了慰安妇雕像。 今天“文化中国论坛”展示台湾慰安妇雕像模型,一方面要提醒国民,台湾光复节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向蔡英文请教: ⑴请问,对你来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节”,还是“终战纪念日”? ⑵请问,二次大战期间,从台湾被派遣出去的慰安妇,你认为是被迫还是自愿? ⑶1895年到1945年间,这50年的台湾史,究竟是“日据”,还是“日治”? ⑷这50年间,台湾民间的游击抗日英豪,如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余清芳、莫那鲁道……等人,以及从北埔事件、土库事件、噍吧哖事件、雾社事件、二林蔗农事件……等诸多抗日活动,乃至前往中国大陆投入抗战的台湾人民,如李友邦、锺浩东……等人,是否应该在教科书里有更多、更具体的呈现? 慰安妇雕像无言,却在拷问着蔡英文和民进党人的良知。历史终将会记录下他们的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