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清华两岸论坛 聚焦新经济与两岸产业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16-11-12 00:13:0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永恒在论坛开始前致辞(中评社 束沐摄)
 
  随后,三位与谈人对上述报告进行了评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表示,青年一代不可低估。她以参与前南斯拉夫研讨会的亲身经验为例,表示青年之间没有仇恨的记忆,而且“互联网+”和创新也为青年人带来了希望。她认为,在谈产业的时候,还要谈教育、谈人的培养、谈两岸青年如何互动。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保明分享了他对全国台资企业的调研心得。他表示,新经济源自于90年代IT革命带来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经济,直到现在我们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还在这个范围,也就是“旧的新经济”。李保明还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归纳了两岸新常态、新业态与新政策的特征,展望了两岸新经济关系在内容上的变化。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许洪彬处长介绍了2008年以来两岸科技合作的情况,他表示,非常欢迎台商参与大陆的科技创新项目与转型升级指导,而科技部举办的创业大赛也为台湾青年人提供了平台。他指出,两岸的服务业合作是今后两岸产业合作很好的方向和切入点。

  在论坛的下半场,会议报告人、台湾经济研究院新兴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谭瑾瑜表示,企业家都有着趋利避害的眼光,他们往往绕开阻碍直接寻求商机,这就要求我们在谈产业政策和新兴产业的时候,要跟从企业的眼光出发进行分析:对于企业而言,政府的政策如果是对的,那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政策有问题的话,企业就会绕开。她介绍,在全球经济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英国脱欧的背景下,两岸产业界都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同时,两岸经贸对台湾非常重要,但两岸官方互动的冷却、各种协商机制停摆的情况下,两岸经济合作也受到影响。另外台湾是一个小型、开放的经济体,但目前来看加入TPP和RCEP都有困难。她指出,就内部而言,台湾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就外部而言,台湾在亚太地区面临着关税的差异,内外挑战都对台湾的中小企业产生影响。谭瑾瑜总结了台湾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她表示,网络带来的商机不可忽视,传统的模仿先进技术正要被创新所取代,跨产业整合的形式也在发生。

  会议报告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两岸科技与产业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肖广岭就产业科技创新如何对接的问题分享了他的研究发现。他指出,一开始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核心理念是以经济促政治,这个主题到现在还是适用。他认为,两岸的经济与产业合作与发展是两岸关系的稳定剂,以经济作为两岸关系的基础进而促进政治关系,从长期来看仍然是这个主题。肖广岭表示,现在都在谈新常态和转型升级,但升级并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他指出,海峡两岸的科技创新要能够有效对接,需要一些具体的方式,如国家推动的技术创新工程,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以开放,让两岸共同参与。此外,目前在做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如一些区域科技、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也可以对台资企业开放。他认为,两岸在相互投资、制造业和服务业合作都有发展空间。

  四位与谈人对下半场的两场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发表各自看法。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殷存毅发现,两岸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互补结构的边际效应已经发生了递减,同时,近二十年来两岸的产业分工其实是两岸台商之间的分工,而不是台商和大陆的分工,此外,台湾在大陆的技术移除效应并不显着。因此他建议,两岸的产业合作要在新经济与创新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创新发展,还应该回归市场层面,从“新经济+青年”作为未来两岸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的新思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施祖麟表示,要用演化经济学的概念来研究两岸关系和两岸合作,包括台商在大陆的演变路径和产业的变化以及路径变化。他还强调了教育在两岸青年合作中的重要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