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台湾的“日本情结” 由何而来?

http://www.CRNTT.com   2016-10-17 00:12:50  


 
  (二)政治意识形态:对日好感伴随台湾“主体”意识增强

  当前台湾社会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把存有历史羁绊的日本当作了不能忘却的“他者”来抗拒“一中认同”,从而强化“台湾认同”的“排他性”族群意识,主要排除的是与母体的认同联系。

  2014年爆发的“反服贸运动”,表面上是反服贸“黑箱”操作,实际上抗议的年轻族群中真正对两岸服贸内容有所瞭解的实属少数,大部分都是盲目反抗大陆的追随者。为什么台湾社会当前会出现“抗中.亲日”的社会形态?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的社会论,他认为社会是在人与人互动之间产生的。②所以,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反思能力,在反思的基础上,个人意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周遭的人对某一现象形成一个共同的反应。当前台湾社会整个“抗中.亲日”的氛围,很容易使社会中的个人受到影响,汇聚成一股集体意识。再者“解严”后,追求台湾“主体性”变成爱台湾的意识表现,而过去的被殖民记忆却成为反抗曾经的“祖国认同”的情感依据,由于“日本情结”和“台湾认同”二者的捆绑式发展,“日本情结”成为了对抗大陆争取台湾“主体性”的对抗性情绪。另一方面,从全球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来看,“抗中”不单是只为“抗中”而“抗中”,与外部环境交往过程中推动了台湾社会追求自身的“主体性”,这其实是其后殖民情绪表现出的自我保护意识。台湾社会经历了长期特殊的殖民历史背景,所以在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自我反思过程中产生了急切想摆脱被政治控制和思想束缚的困境。但为什么近年来在摆脱后殖民困境的进程中,摆脱“中国认同”的意识占有了社会的道德高地,而对真正殖民过自己的国家却反常地表现出加深的亲近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战后国民党对台湾社会实行“威权”的思想控制基础是“中国意识”,在国民党渐渐失去“中国”正统代表性后,对台湾的统治也渐渐与曾经殖民统治过台湾的帝国主义国家划上了等号。要认知这一问题,根本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于台湾与大陆关系一直存有的政治定位问题,而政治议题是最容易触动后殖民社会敏感神经的部分,而台湾与日本关系并不存有此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台湾社会的“抗中.亲日”,个人其实也会影响社会,如社会领袖利用对上层权利的掌控会随自己的意愿塑造出某种社会环境。老一辈的“日本皇民”由于有亲身经历日据时期的历史记忆,所以把日本视为“国家”看待,而当前台湾社会的“亲日”倾向,更多的是由于“解严”后不断发展膨胀的“亲日”环境营造出的结果。掌控政权的上层阶层透过权力重塑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套“本土化”、“亲日”为主体的话语系统。加之台湾社会本身有着多重外来政权统治的历史背景,台湾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很容易在政治环境中遭到煽动而被利用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继2014年“反服贸运动”后,去年台湾社会又爆发了以年轻群体为主的“反课纲”运动。如果“反服贸运动”是基于年轻世代对台湾社会现实的不满,是在“反全球化”和“抗中”情绪下发生的,那么去年“课纲问题”主要是台湾年轻世代对于新课纲的部分历史解释地反抗,可以看出当前台湾年轻世代对台湾“主体性”的坚持以及突显其对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那段历史偏向“日治”概念的“亲日”态度。日据时期对台湾社会的影响至今仍在影响着台湾社会的认同观,这其中值得思考的是台湾社会后殖民遗绪与“抗中”情绪存在的某种联系,这也是今后两岸关系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