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面对的三大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6-07-12 06:34:19  


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处理好,那么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在世界上就能立得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关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在经济哲学上把市场所要的自由竞争和社会化生产所要求的自觉规划统一起来。在机制上,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处理好,那么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在世界上就能立得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基本制度下的经济理论哲学问题、价值取向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宏观调控中的反危机政策

  北京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文章分析,全球自进入反危机大潮流后,社会上对政策方向的选择看法都不太一样。从中国实践来看,同样存在着一些争论。这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国这次反危机政策主张是不是出台晚了?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国经济在2007年、2008年还是红红火火的增长局面,这种发展阶段的增长态势与其他国家不同。因此,200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策目标是“双防”:第一防通货膨胀,防从结构性通胀转为总体性通胀;第二防过热,防经济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过热。这两方面是相关联的,如果目标是“双防”,那么宏观经济政策就应该全面紧缩。可是,这样紧缩到了2008年五六月份,我们就感觉到情况不对了,所以等各种数据出来以后,就做了相应调整,即不再强调“双防”,改为“一保一控一调”:保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物价问题还是没有从宏观调控目标当中删除掉,双重目标是“保增长、控物价”。中国真正调整过来已经到了2008年第四季度。所以,中国反危机政策出台时间比全球性的反危机举措,大概晚了有半年多。

  二是中国这次反危机政策是不是猛了?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美国、欧洲、日本等不同。世界发生了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多是金融体系崩溃了,而实体产业没有大问题,是在货币市场失衡的情况下,有货币需求而缺乏货币供给。可是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世界经济衰退导致中国出口受挫,造成内需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体系本身并没有问题,可是实体产业没有有效的货币需求,所以中国的失衡方向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失衡方向是相反的——世界经济是有货币需求而无货币供给,中国是有货币供给而无有效的货币需求。因此,对中国来说重要的是培育对货币的需求来刺激实体经济,对西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增大货币供给,往流通当中砸货币。但是,中国采取的政策却和西方反危机政策差不多,大量地向流通当中注资,其结果是实体经济没有有效的需求,使大量的货币滞留。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我们的货币财政政策刺激是不是过猛的问题。

  三是中国退出反危机政策是不是早了?中国是在2010年10月宣布从反危机的政策轨道上退出的。退出以后,中国面临反危机过程中成本消化的一系列困难和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失衡的新形态。这其中既有客观的经济周期性的原因,也有复杂的、不确定性的宏观政策作用,实际上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后危机阶段对于反危机政策成本的消化期,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克服的阵痛期“三期叠加”。相对于更为复杂的经济失衡特别是“双重风险”并存的新失衡,因而有人就提出中国退出反危机政策是不是过早了。

  以上三个方面背后实际上都有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要认清中国反危机政策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别,注意总结经验,然后将其上升为经济学说和体系。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