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李稻葵:新常态下的中国金融大格局 | |
http://www.CRNTT.com 2015-03-29 09:36:53 |
1.人民币基本维系强势货币的态势 未来几年,人民币相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应该仍然处在一个升值的态势之中。人民币对美元目前虽然贬值比较快,但从总体上讲,未来3到5年,人民币升值的基本态势还有可能持续下去。 为什么能够作出这么一个判断?基本的原因是,一国货币相对其他货币的汇率高低,取决于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其他国家劳动生产率增速的高低。更精确地讲,是取决于本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超越工资增长水平的程度。劳动生产率相对工资水平的增长越快,该国的竞争力就越强,出口也越高,同时这个国家的国民储蓄率也会非常高。当前,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上涨,中国劳动力的人均资本量还在快速提高,因此劳动生产率还将会不断提高。 所以,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仍然会是高储蓄率国家,而这些储蓄不能被本国投资所消化,还将继续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顺差。也就是说,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仍将是中国出口大量产品带来外汇,而这种外汇实际上是中国居民对全世界的债权,是中国百姓的对外储蓄。在这个格局下,人民币仍然会有升值的压力。 对这个论断的一个质疑是:在中国资本账户不断开放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大幅资金外流,从而导致外汇储备迅速下降,进而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的压力?这种可能性固然是存在的,但必须看到,由于中国经济的决策者对于大幅度资本外流、冲击整个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景是高度敏感的,在极端情况下不会无动于衷,所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大前提就是保持整个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甚至于略有盈余,不认为资本账户的逆差会引发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高达GDP 40%的外汇储备也是应对资金外流重要屏障。 2.中国金融的大踏步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最基本的表现是资金的跨境流动将逐步放开。尽管在宏观上决策当局会十分地谨慎,可是基本趋势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中国的机构和百姓将更自由地将自己的资产配置到世界各地。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今时代,中国与世界经济已密不可分,很多国外的资产事实上也是根植中国经济的,比如说苹果、宝马、英特尔、高通以及很多矿产企业,其大量的盈利来源于中国市场。所以,中国的百姓去购买这些企业的股票及相关金融资产,事实上也相当于投资中国经济自身,这就是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同时,国外的资产也会大量地布局于中国经济。国外的很多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从长远来看是看好中国经济的。从风险对冲的角度,它们也将会把大量的资产配置到中国境内。这就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双向流动,对中国的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商机。中国的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做好帮助国内居民投资走出去的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境外投资者来中国投资。 3.短期利率下行,利差下降,固定收益产品长期化 当前中国金融领域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大量的长期投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依赖短期融资,这就使得中国的长期债券市场几乎是空白,人为提高了短期贷款的需求,从而抬高了短期存贷款利率。整个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曲线是短高长低。 这一现象毫无疑问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决策者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包括逐步扩大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各种长期债券。未来3到5年,长期债券将得到长足发展。伴随这一趋势,短期利率将会逐步下行,利差也会下降,像现在这样动辄8%年化利率的3个月或半年的短期理财产品未来将逐步消失,而将出现长期债券产品。这一点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心知肚明,即今天高利率的短期金融产品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消失。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