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高铁输入两连败原因

http://www.CRNTT.com   2015-02-12 11:44:23  


 
  这一路线在非洲及部分南美国家取得巨大成功,其优势在于能够高效获取行政资源的支持与保护,其弊端在于缺乏与民众和媒体的沟通接触。面对墨西哥发达的媒体舆论和强势的选民政治,这一传统路线就遭遇到空前的阻力。特别是在“伊瓜拉事件”持续发酵的背景下,投标竞争者与公众知情权的双向缺失,极易造成对立的舆论导向以及受此煽动的民间质疑情绪。

  刚刚发生的二次搁浅,则暴露出中方企业把握国际投资环境的短板与不足。较之国内投资,国际投资的环境相对陌生,影响因素亦更为复杂,国际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等相互迭加,往往导致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值之间的存在巨大差距。

  早在2013年,泰国的政局动荡以及经济的衰退,就导致其与中国初步达成的“高铁换大米”计划难以为继。从国家利益海外拓展的视角来看,在当前中国缺乏保护海外投资的专门机构和相应力量的形势下,对于国际投资环境评估的“毫厘之谬”,也可能造成投资受益上的“千里之差”,中国高铁输出对于墨西哥投资环境的错估,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除却投资模式和投资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墨西哥政府决策层对于中国高铁输出的警惕。墨西哥前驻华大使瓜哈尔多在推特上发表网文:“总统访华前取消中国合同传递出强烈的信号:我们不是向中国求恩惠。”这一言论耐人寻味,从历史上看,在他国领土上修筑铁路,往往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比如,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的教科书中,被认为列强的铁路修到哪里,势力范围就拓展到哪里。

  而在二战之后,欧美发达国家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技术援助,也往往附带有苛刻的政治、经济要求。今天,中国以低廉的价格获取高铁的修筑权,由此可能引发所谓的“中国高铁威胁论”:即修筑高铁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渗透?一旦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达到“危险”的水平,是否会造成政治上的被动局面?这可能成为左右墨西哥政府高铁决策的关键因素。

  中国高铁优势与海外输出困境之间的反差,说明技术成熟度与需求牵引并非决定技术转移的全部因素。技术社会学的理论认为,技术的生长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民族文化、社会心理、政党和民众意愿等主观因素,同样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鉴于此,中国高铁的技术输出,既要有需求的对接,也要有文化和心理的对接,必须正视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全面了解所在国家的历史传统、制度安排、媒体舆论、消费倾向乃至风俗习惯,从而制定灵活的战略。比如,在“汽车”文化高度发达的欧美社会,乘坐高铁意味着对自由出行的弱化,因此,实现高铁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无缝链接,提供可替代自驾行的一站式公共交通服务,就可能成为中国高铁输出欧美的必由之路。 

  原标题:中国高铁输入两连败根源:依赖执政政府“上层路线” 作者:张煌  2015-02-12 07:15:41 来源:和讯网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