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应对增速换挡期的新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5-01-02 09:07:49  


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包含了明确的转换方向、时间和持续改革三个方面。转换的方向就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增长。
  中评社北京1月1日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投资、出口、生产、要素的禀赋、市场、资源约束、风险和宏观调控九个趋势性变化定义了新常态,把握了中国未来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高效均衡发展阶段的转换过程,它具有明确的转换方向、时间和转换中所具有的持续结构性改革和政策性调整特征。

  一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平文章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了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有着明显的结构性加速向着结构性减速转换的特征。赶超过程中的结构性加速因素,如人口红利,二元经济下的廉价劳动力,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下的工业化发展,全球大繁荣带来的需求等积极因素逐步结束,结构性加速因素变成了减速因素,只有体制与结构性改革才能改变原有的增长方式,向着经济增长新阶段转换。

  这一转换过程必然伴随着: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这一结构调整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高低调整了,而是更为广泛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首先在于如何重振内需,即通过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其次内需调整过程中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比重,其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第三,进行现代产业部门的优化转型升级,促进现代产业部门持续提升产业效率,而不是简单地关注产业结构比例;第四,区域结构调整将以跨行政区划进行城市群的发展为新带动,如京津冀经济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超大城市群等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空间布局启动,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空间。

  提高要素供给质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新常态。低成本土地、低工资劳动力、低环保成本、低税收成本等低成本的要素供给推动规模化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依靠压低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形成的特殊优势将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者应该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通过提高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才能持续改进中国的竞争力,这也要求改革要素的供给与配置机制,只有市场化改革才能改善供给机制和激励要素供给质量提高,才能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新常态的关键。传统赶超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让位于市场配置资源,打破政府干预配置资源成为改革的一条红线,这里包括大量的改革内容,如要素价格调整,国企改革,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政府行政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多方面,这些改革将成为现阶段最为重要促进经济高效均衡发展转型的核心内容。

  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包含了明确的转换方向、时间和持续改革三个方面。转换的方向就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增长。

  一是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部门的过渡,农业部门的劳动效率与现代部门的劳动效率一致,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结构调整更主要依靠市场进行“出清”调整。中国当前完成了产业结构增加值的现代化转化,但没有完成就业配置现代化的转化,农村部门就业仍占30%,很多农民完成了职业转换,但没有完成身份转换,中国仍处在中国二元结构转化过程中。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没有完全成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状态。改革仍然是这一阶段重中之重的任务。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