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俄罗斯整合“后苏联地区”之困

http://www.CRNTT.com   2014-08-12 10:46:08  


 
  从独联体内部来看,俄罗斯的整合战略也比较脆弱。在军事防务领域。俄罗斯牵头的“集安组织”,乌克兰、摩尔多瓦和土库曼斯坦一开始就没有加入,格鲁吉亚、阿塞拜疆1999年退出。乌兹别克斯坦几进几出,2012年退出后再未加入。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反对赋予独联体任何超国家的功能,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此外,俄罗斯的整合努力甚至遭到了部分独联体国家的正面“狙击”。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等组成的古阿姆集团,事实上成了与俄罗斯针锋相对的“独联体内组织”。2008年俄罗斯以军事手段,使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脱离格鲁吉亚。但连俄罗斯能影响到的“集安组织”成员国,至今也没有承认这两个“国家”。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与俄罗斯关系更为密切的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也表态谨慎。

  对独联体国家来说,国家独立某种程度上就是独立于俄罗斯,这也是独联体国家在发展对俄双边和多边关系时对主权问题异常敏感的重要原因。迪米特里·特列宁认为,独联体的政治融合看上去只是一个乌托邦,任何形式的“重返苏联”进程都不可能成为现实。“在可预见的未来,欧亚联盟也没有可能成为一个联邦或者超国家行为体。无论是哈萨克斯坦还是白俄罗斯,尤其是它们的政治精英,不可能把主权独立让渡给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融合存在“先天性”障碍。一方面,鉴于综合实力的绝对优势,俄罗斯难以真正平等地看待其他独联体国家。另一方面,独联体国家对独立身份的高度敏感,以及在对俄关系上的“机会主义”,也让俄罗斯备感头疼。俄罗斯的经济“胡萝卜”,换取的往往不是“政治忠诚”,而是“政治不背叛”。

  在与欧盟的竞争中,俄罗斯也有“天然”优势。俄具有向独联体国家提供更可口“胡萝卜”和亮出更具威慑力“大棒”的双重特性。对于多数独联体国家来说,优惠的能源价格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的欧盟很难有与俄竞争的潜力。某些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在西方市场没有竞争力,但却很符合“俄罗斯标准”。此外,俄罗斯还有让某些独联体国家足够难受的手段,针对“不合作”对象打造了“迷你版独联体”:对于反俄意识强烈的格鲁吉亚,俄罗斯“切下”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在摩尔多瓦的争议地区“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俄罗斯派有驻军;在阿塞拜疆争议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俄罗斯也有军事存在。而且这些“政治实体”不但相互承认为“国家”,还在莫斯科举行“峰会”。

  纠结的身份定位

  “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如果用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亚历山大·温特的这句话来考察俄罗斯,其对外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放弃了共产主义,放弃了帝国地位,解决了“不是什么”的问题。但苏联解体20多年后,俄罗斯仍没有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俄罗斯在国家身份定位上还模糊不清。一方面,人们可以感受到俄罗斯积极融入全球化、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总可以在其对独联体国家的行为中看到“帝国身影”。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任何“自我”身份只能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加以定义。但对于俄罗斯来说,这种通过区别“自我”与“他者”来定位身份的过程尤其艰难。历史地看,困扰俄罗斯的一大悖论是,它一直在模仿自己极力反对的对象,这一点在俄罗斯的欧亚战略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从欧亚经济联盟的设计来看,负责决策的理事会、负责政策执行的委员会、负责融资和投资的欧亚发展银行、负责经济纠纷仲裁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法院,无一不是“拷贝”自欧盟。事实上,普京本人也明确指出,欧亚经济联盟就是要借鉴欧盟的经验,共同经济空间要比照申根协议的经验。如今俄罗斯重视基于市场融合的欧亚经济联盟,就是为了利用独联体国家间标准、制度和规则的同质性,以欧盟标准打造欧亚经济联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