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调整阵痛中尽快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

http://www.CRNTT.com   2014-05-15 08:37:54  


 
  文章表示,化解这些难题,并没有也不可能有特效药。对此,中国领导层有着清晰的认识。政府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有着“三期叠加”的判断,指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只能从中长期的改革切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才能将中国经济带出泥潭。

  但要在新的适度增长区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当下还有不少不确定因素。为使企业尽早适应新形势,政策有针对性地预调微调很有必要。央行上周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稳健货币政策从年初“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调整为“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并提到了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据此,市场认为央行由定向降准转为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大增。

  从去年开始,新一届政府多次申明不再推行强刺激政策,“保增长”遂弱化为“稳增长”,政策适度放宽的方向并未改变。今年以来,情况似乎有所不同。但对于市场有关央行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周小川的言辞非常谨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还是要更准确一些,现在虽有变化,但出结论要慎重,短期数据不一定说明问题。他称,央行主要是逆周期调整。如果发现周期变化,会着手逆周期调整,绝大多数是微调,这种微调始终都是在做,不管你看没看见,我们都在做。周小川进一步指出,逆周期微调是符合宏观审慎的调节方式,主要进行流动性方面的调节,在强度增大的时候才需要典型的货币政策数量型、政策型工具,(让调节力度)迈上一个台阶。而从目前的情况下,国务院明确强调宏观调控要有定力,不会轻易采取所谓大规模刺激政策。

  文章指出,据此不难推断出下阶段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定力,主要进行逆周期微调,而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但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宏观调控方向的争议仍在持续。目前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是“稳外”还是“活内”。所谓“稳外”,就是稳住外需、稳住外贸进出口;“活内”,则是放活政策,扩大内需。李克强总理目前是中间落墨,一方面力推一系列“活内”政策,包括稍后将推出棚户住建新政:另一方面也“稳外”,由商务部牵头的稳定外贸进出口新措施就要报送国务院过堂。第二个是财政政策要不要“积极”起来。这是因货币政策已明确不能再宽松,流动性还可能进一步收紧,于是各方把眼光放到财政政策上。有部委机构甚至要求在下一步预调微调中,令财政政策积极起来,不仅以财政政策保住经济下限,还想通过财政政策促使经济走向上限。这个主张很合地方政府口味,所以各地已经发出了事权、财权重整,给地方以活力的呼吁之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争议正是结构调整举步艰难的反映。

  文章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换挡期”,而要改变惯有的高速增长心态,真正接受中速增长新常态,看来还有个不会太短的适应过程。中国这一轮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具有历史性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某些产业(如房地产)过去数年经历的市场繁荣将会一去不返,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利润常态、增长常态的行业;同时,一些新兴的行业也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难度在于这种转型是复杂的经济系统转型,必然伴随微观市场主体的死死生生。那种指望通过宏观放松,不同行业一窝蜂获得爆发式机会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