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需要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4-05-11 09:51:16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十分必要和迫切。
  中评社北京5月11日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很显然,全文达3万多字的《规划》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步伐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文章表示,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实现城镇化是绝大多数国家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从落后经济走向发达经济的必经之路。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镇化道路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特征。反思过去三十多年的城镇化道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难。而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核心问题,已经到了非痛下决心必须解决不可的时候。

  文章分析,具体来说,这些经验和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但主要推动力则是政府。从发展模式上说,城镇化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都是由市场主导的发展进程。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不过,这期间也出现了土地纠纷、劳资矛盾和贫民窟问题突出等现象,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但是,尽管在市场失灵时,政府“有形的手”干预力度越来越大、干预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其本质并未脱离市场主导的轨道。

  但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一方面,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城镇化规划和政策、运用行政力量对城镇化进程进行干预。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过层级不同、适用范围不等的城镇化计划目标和发展规划。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将本地的城镇化目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加以渲染,许多政策也大都服务于该目标的实现。这就使得城镇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预设性特征。另一方面,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直接进行干预。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政府充当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通过强制征地的方式进行城镇化开发。在不少地方,农民被强迫“进城”、强制“上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事实证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不能带来最优的城镇化效应。城镇化协同效应不高,住宅、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在经济上获得的效应,明显比市场主导的城镇化要低。此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也是导致中国投资结构失衡、地方债务负担沉重的根源之一。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各种融资平台大肆举债,并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投资力量。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致使民间投资始终低迷不振。而为了获取更多资金,地方政府不得不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在当前土地和房地产政策不断紧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日渐沉重,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