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金融改革: 不完全的任务

http://www.CRNTT.com   2013-12-23 08:42:35  


 
  握有最多金融资源并享有诸多政策红利的中国银行业,在渡过了加入世贸组织冲击之后,其行为表现与市场和民众期待日渐背离。无论是名目繁多的乱收费还是损害市场声誉的增发行为乃至本就形成垄断格局的相关市场主体之间的参股,尽管可以让银行报表短期内变得格外好看,但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绝对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其市值跃居全球同业前列并不代表其经营与管理已臻世界级水准。全行业净利润屡创新高,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降至历史新低,也并不表明中国银行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已全面提升。

  在全球前六大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大国。甚至同为“金砖”成员之一的印度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而在中国,关于利率市场化一直存在激烈争论,甚至连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人更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向市场发出警告:贸然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放大银行与企业的“道德风险”,进而扰乱市场秩序,进一步拉大存贷差。其背后的用意很清楚:反对利率市场化。

  其实,央行行长周小川早已承认: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说,在既有的利益格局下,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之争实质是银行享有的制度红利存废以及延续之争。众所周知,在金融创新方面尚处于求学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其赖以盈利的“铁饭碗”就是靠固定存贷差。也正是有了这个盈利王牌,才使得主要大银行对加息根本不在乎。因为信贷需求的任何下降可以被更高的利差抵消。最近十年,净利息收入在银行的利润构成中一直占60%以上。很难想象,一旦这个“铁饭碗”被打破,情形会如何?

  已经卸任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经警告,如果不能加速改革,银行业曾长期赖以生存的那种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此促进经济高增长的经营环境将渐行渐远。

  真正的危险还在于:一旦中国银行业在垄断与暴利的环境中浸润太久,不仅转型的动力将显着降低,而且造成转型边际成本的大幅上升,甚至利用其在政府与市场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纽带,影响银行业改革的进程与路径,降低政府对银行规制的取向,进而形成阻碍金融改革的强大利益集团。如若这种格局进一步巩固,不仅有可能放大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也使得中国在下一步的全球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也许能在5年内将经济规模做大到15万亿美元。但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体系业已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得我们必须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转型停摆。如果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如果银行体系不能尽快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并使自己的行为契合普适性的市场规律,则中国银行业不仅有可能挥霍掉来之不易的比较优势,更将失去构建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进一步的,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世人皆知,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前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保体系,且在1990年资产泡沫破灭后的长达20年中,日本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丰田、日立、松下等超级企业的出口利润为日本银行业消化不良债权提供了来源,为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衰退创造了条件。而且日本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可观的年收益又大大增强了日本金融体系修复的动力。而当今中国,经济不仅存在着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亦很严重,在这种约束条件下,必须格外小心资产泡沫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如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局部风险的扩散和累积将有可能演变成系统的经济与金融风险,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很有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定时炸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