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上海自贸区在倒逼保税区加速转型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18 08:02:15 |
上海证券报发表崛起战略研究联盟秘书长、研究员王大贤文章表示,从更大角度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创设,关键在上述各大领域的改革突破,可为全国提供极大的示范与指导意义,远非仅为一地发展提供制度红利。这也是中央一直强调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实现“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目的所在。由此,保税区的新一轮改革也应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文章分析,中国各类保税区设立迄今已有20余年,截至去年底,各地共设置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区多达六类保税进出口区110个。各类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均能开展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制造等业务;保税物流园区可开展除加工制造外的国际贸易、仓储物流等业务;出口加工区与跨境工业区基本一致,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及相关业务。与自由贸易区更多偏向于服务业及金融业的深度开放不同,总体来说,保税区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采取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进出口关税优惠等。 当前,多年来在运行中积累的不少问题正制约着中国各类保税区的发展步伐。譬如:各地保税区发展状况、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千差万别,现行政策制定立足共性,“一刀切”式的措施与各区域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出口加工区只能从事保税加工业务,保税物流园区只能从事保税物流业务,保税业务被一分为二,单一型保税区内产业链与供应链不配套的矛盾显现;二线管理偏严,海关一直将境外与保税区之间视为一线、保税区与境内其他区域之间视为二线,进口货物进入一线则宽松管理、无需完税,进口货物进入二线就严格管理,必须完税;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一直未有大的调整,区内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已滞后于区外管理;海关进出境备案情况未与外汇局货物贸易系统对接,区内企业资金流与物流数据不匹配,以至统计数据失真;质检、外汇、工商等部门囿于为海关政策配套,难以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保税区内企业外汇收支便利性有待提高。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