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的欧亚大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3-03-25 10:30:52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中国欧亚外交面临的许多瓶颈性问题也都与俄罗斯紧密相关。双方在中亚能源输出和上游份额的争夺趋于激烈,中国要扩大与中亚和中东在欧亚大陆上的能源合作,时刻面临着来自俄罗斯钳制的可能;在中亚经济一体化上方向迥异,俄罗斯将中亚国家悉数纳入独联体一体化的政策,实际上是对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的釜底抽薪;在地区安全机制上各成一体,集安组织在吉国政变等地区突发事件上置中国于不顾,上合组织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两国对中亚国家的政策也截然相反,俄罗斯视其为自己的后院多次横加干涉,中国则坚持不干涉立场,导致部分中亚国家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来回摇摆。

  中俄两国在中亚的竞争性关系由来已久,受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目前看,可能的缓冲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中亚地区实施“专业分工”。中俄即便不能明确划分势力范围,也应达成某种默契,俄罗斯侧重地区安全,中国侧重经贸、投资和运输领域的合作。这符合目前两国在中亚的实际态势,但从两国推行的政策看,双方对中亚都是经济与安全两个轮子并重,很难向对方做出主动让渡。二是相互融合,将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合二为一。这样既防止了两种机制间的相互掣肘(两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重合),也避免明确划分两组织在中亚的责任和分工。中国一些学者已经在讨论2013到2015年加入欧亚联盟的设想。但这更多是技术性的妥协。如果战略性的问题不解决,即便硬装在同一个篮子里也无法相处融洽,反倒可能徒增嫌隙。三是缓冲国体制。作为中亚的领导者,哈萨克斯坦无疑将是这种体制的不二选择。目前,中俄、中哈战略伙伴关系都已升级到全面战略协作级别,高层互访和战略磋商机制也已建立,在安全、能源、经济等功能性领域的合作也有扎实基础,唯一欠缺的就是三国在地区事务上的多边沟通协调。弥补这一“短板”的最好做法,就是主动 “提升”哈萨克斯坦在中国欧亚战略中的地位,至少在地区层面上达到与俄罗斯并列。

  由于哈萨克斯坦目前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一想法可能会遭到众多的反对和怀疑,认为其还远未达到进入中国外交优先次序的程度。但从中哈关系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这样做将能化解对中国未来欧亚外交的诸多挑战。中俄哈的三角轴心战略,也要比曾经热议的三位一体的欧亚战略(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为轴心,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的战略伙伴关系为支柱)更具弹性。2012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三位一体在实践中已无法操作。中俄哈三角轴心则为新的“战略伙伴关系”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两乌(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可以作为这一轴心的辅助,两乌的外交政策即便仍然易变,也不会给三角轴心带来大的冲击。

  大国之所以成为大国,就是因为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始终保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经验和地缘政治属性,这决定了其独特的战略观。中国作为最晚加入全球体系的大国,在设计欧亚战略这样的国家大战略时,更要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不忘汲取他国的经验教训,最大程度避免陷入西方二战那样的地缘政治浩劫。这样的思想,在具体的国别外交中同样应该得到贯彻和体现。

  作者:梁强 中国社科院战略问题学者 来源: 日期:2013-03-24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