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管清友: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12-05-31 08:24:53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终结了20世纪70年代“大滞胀”以来世界经济经历的20多年“大缓和”的繁荣周期,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空前的困境,新一届中国政府面临很大考验。由于危机的冲击,主要经济体都在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对外经济政策趋于保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逆转,其深度和广度已远不及此前,加入WTO所带来的“外贸红利”已经消耗殆尽,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国内改革。如果仅仅是全球化的外部环境逆转,我们还可以通过国内的改革来弥补;如果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也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向“左”转向逆市场化的方向,那么两个逆转的叠加将把中国经济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改革与转型这样的制度变迁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巡讲话推动的市场化改革,90年代中后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其方向都通过重大的制度变革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是一次以货币膨胀换取经济复苏的经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没有重大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这种复苏是不可持续,大规模的货币膨胀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将不断显现。中国经济要获得重生,必须进行深入的制度变革和转型。未来的决策者,在这一点上恰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依照目前的观察,城镇化、社会政策、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可能是未来政府经济工作的四个重点,而城镇化则是最主要抓手。推动城镇化将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同时也必然要改革传统的土地制度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其里程碑意义可谓巨大。医改、社保等社会政策方面的改革已经得到很大推进,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将是未来深入推进的重要领域。而资源能源价格等生产要素价格及其形成机制的改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基础,只有这项改革启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证。分配制度的改革十分紧迫,国企改革、税制改革也必然触动各方利益,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放松国家管制和政府干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推行市场化,与世界经济接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企改革、住房改革,莫不如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种“自发”式变革,其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未来的改革,依然是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但会有更多“顶层设计”的色彩,其过程是由国家管制转向国家治理和政府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目标是实现“良治”(good governance)。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良治”是政府机构为了国家和全球的共同利益,通过合理的、连贯的、广泛的程序,确保管理机构高效和民主地运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