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学生为何要恶搞杜甫?

http://www.CRNTT.com   2012-03-28 13:26:31  


 
“杜甫很忙” 解构也是一种创造

  2012年03月26日14:53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周云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其实对于经典做出与众不同乃至另类的解读,并不是从网络时代开始,也不是网民的专利。比如我有个师兄告诉我,他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后期,有天下着滂沱大雨,突然全校紧急集合,传达最高指示。在雨中,校长大声宣读领袖的最新指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此情此景,以及领袖对《水浒》的解读,不可谓不后现代。事实上,对于经典的解读,当时并不限于领袖。比如说登堂入室的学者们撰写的中国哲学史,抹平了古代哲学家们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整整齐齐地把老子、孔子们归入两类: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也造就了世界哲学史研究中的奇观。

  由此看来,网民们喜欢恶搞,喜欢解构经典,是有很深厚的历史传统的。网民们最新的成果就是解构杜甫,准确地来说是恶搞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杜甫画像。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所有的图片都是对中学语文课本杜甫画像的“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好事的网友戏称“杜甫很忙”。对此,杜甫草堂工作人员称,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不雅”。

  草根们总是容易受到指责,显然,杜甫草堂工作人员代表了主流的、体制内的观点,暗示网民对杜甫、对传统文化不够尊重。或许真的有些不尊重,但我想不明白的是,正如前面所说,体制内某些人对于经典的解构历来已久,怎么没有人出来指责其“不尊重传统文化呢”?比如说郭沫若对于杜甫近乎全盘否定的批评,于丹对于《论语》等经典“心灵鸡汤”式的解读,恐怕要比网民们的几幅画突兀得多,但批评者寥寥。

  而且我觉得网民们的恶搞更加可爱一些,因为基本上没有带什么功利色彩,最多也就是娱人娱己,虽然难逃“娱乐至死”之讥,但总比心怀叵测要好。而体制内的某些解构,则或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或是出于商业目的,总之是极度功利化的。

  任何一种作品只要被创作出来,就必然会被读者解构,原作的本意永远也无法复原,甚至原作者也难以恢复自己的初衷,古人所云“诗无达诂”即是此意。而解构本身,又是一种创造。比如《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解构,不经意间创造了又一个经典,本身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当然杜甫画像的恶搞绝大部分难以达到《大话西游》的水平,但永远也不要低估一颗恶搞的心,经典或许就在其中产生。即便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至少让我们会心一笑。对于文化现象,宽容一点总是没错的。其实领袖对于《水浒》的解读,郭沫若对于杜甫的解读,我没有什么成见。怕就怕,只允许存在一种解读的声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