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新战略思维

http://www.CRNTT.com   2012-02-22 08:15:23  


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尼克松。
  
  当前美中之间成不了战略伙伴的最大障碍是两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冷战已经结束20多年,但两国抱有冷战思维的人依然大有人在。不少美国人担心共产党执政的大国崛起,势必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颠覆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许多中国人认定美国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崛起,批评中国必定带有险恶用心。 

  这种零和思维和阴谋论调在中国国力迅速壮大,美国绝对优势削弱的今天愈演愈烈,尤其是美国更加忧虑所谓的“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将取代“华盛顿共识”和“西方模式”。 

  美中两国恰恰又代表了东西方两种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基辛格博士在其新著《论中国》中指出,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一种传教式的,他们认为美国有义务将其价值观传播到全世界;中国的例外主义则是文化上的,所谓“中央帝国”的文化对“附属国”具有普适性。基辛格日前在欢迎习近平时又指出,美国人倾向于相信,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案,每个解决方案很快能取得成效;而中国人相信每个解决方案之后是新问题的开端,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解决问题过程。文化的不同,带来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也是造成两国信任感缺乏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40年前,为了地缘政治的需要,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以反共着称的尼克松都能打破坚冰,与毛泽东握手,并被毛泽东称为“朋友”的话,在共同面对金融危机、经济低迷、能源枯竭、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核扩散、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重大挑战的今天,美中两国有什么理由不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突破意识形态的窠臼,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呢? 
 
  习近平日前在美国提出中美应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他呼吁“宽阔的太平洋足够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基辛格在其《论中国》中甚至更大胆地提出了“太平洋共同体”的概念,虽然实现起来并非朝夕之功,但一个有美中共同参与的“太平洋共同体”,无疑将给亚太地区带来更大的和平与繁荣,是值得美中和所有亚太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个共同体要成功,应当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不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 

  美中两国要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鸿沟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拿出智慧勇气,拿出战略眼光。最早提出“北京共识”概念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强调,随着中国成为更成熟的国家,现在已经到了重新考虑中美关系,建立真正基于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时候了。这需要决策者有基辛格和周恩来那样的既有历史性,又有前瞻性的创造性思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