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历史性思维看辛亥革命何以发生

http://www.CRNTT.com   2011-04-17 10:36:50  


 
  “船坚炮利”是近代国人对西方列强的第一个感受,身处抗英前线的林则徐对此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本是克敌制胜的常识,也是寻常的治国之道,但林则徐等人却因此受到“溃夷夏之防”、“以夷变夏”的严厉指责。在外患频仍、内乱不断的近代中国,此点对清王朝能否“永延帝祚”至关重要,但清政府却迟至20年后才“半心半意”地开始仿造“洋枪洋炮”!之所以说“半心半意”,因为这为挽救王朝造枪造炮的“洋务运动”,却遭到当时“主流”的激烈批判和极力阻挠,依然指责这是“以夷变夏”。多的不说,从中国应不应该使用电报的争论,就可看到阻力之大。

  近代中国外患内乱不断,时时军情紧急,能够瞬息万里的电报无疑是一直身处危境的清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电报”却长期被认为有害。李鸿章在1865年首先提出要开办电报事业,却一直不被朝廷批准,最主要的理由竟是电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国”,因为“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在这种逻辑中,电报的性质姓“天主、耶稣”,兴办电报就是入洋教、是背祖叛宗,背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直到14年后,朝廷才准允李鸿章设立电报。

  电报之利非常直接,显而易见,根本不需要统治者“高瞻远瞩”即能明白。但如此“直观”之利清政府都看不清,一个“电报”都办得如此困难曲折,诸如那些“好处”非常间接隐晦、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的制度变革,清政府更不可能积极主动进行了。总是在大难之后,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才非常被动地作某些“改革”。因为非常被动,因此在“温和立宪”与“激进革命”的最后竞赛中,以彻底推翻清王朝的“激进革命”胜出告终。

  “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颇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憾。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但若强以近代中国的历史来为之佐证,指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为“过激”,则有违史实大矣。康、梁想通过“明君”自上而下改良,何曾“过激”?其实,人们似乎忘记,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上书清政府,想走“改良”路线的。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发动辛亥革命的“革命党”无疑是激进的,然而,开始只是人数极少、原本很难成气候的革命党,最后竟能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几千年帝制,确实出人意外。这种天翻地覆之变当然有许多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其中还有一个不能说不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际上是清政府“制造”了革命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