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如何认识台湾对日观的发展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9-12 00:17:50  


 
  结语

  一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形成是具有连贯性的性质存在,如果单单只以一个时间段的发展来论断社会文化的成形,就会陷入主观的批判与定义。当个人或是群体的认知陷入选择的过程中时,同时也可能反映出某种曲解,而产生根深蒂固的认识。心理学家有时把集团间的紧张状态和导致紧张集团间冲突的决定,归因于个人的心理状态,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受到政治的影响,受歪曲的认知常常比准确的认知更容易哗众取宠。一般常常将台湾的亲日现状解释为日本皇民化的结果,以及归罪于台湾后来政治人物的大力渲染,以求“联日制中”的政治选择中。这已经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自然直线式地产生相同的结论与定义。在现今的传媒时代,就如同博尔丁指出如果意象是权势者通过玩弄花招强加在大众身上,那就大错特错,权势者的意象只是大众意象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意向强加给他人11。与其说是领导者决定了台湾人的对日情感,不如说是领导者的政策反射了台湾人的对日观感。

  社会是由有意识、有诉求的无数社会成员接触、磨合所推动的。而使得民间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12。追溯台湾人开始转变对日本殖民统治时代的记忆,从负面的价值判断逐渐转变成为正面价值判断的这一段过程中,可以知道是由于战后国民党政府无法妥善处理省籍情结的结果所导致,可是触使这一变化产生新的架构时,却是由于战后台湾与日本政治、经济的需求才是最大的因素。1987年解严后,由于台湾政治环境丕变,导致随着台湾在本土化的政治诉求下,政治上过度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价值评断,这样歧异的发展道路,幸而并未成为正统观点,反而引起更多的质疑。经由这样的批判与质疑的过程,使得台湾人的对日观感在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反而更能够区别出双方的差异。

  现今的社会,传播媒介的进步与发达,使得有更多的议题有被讨论的空间,以及被质疑与假设。在台湾内部,过去由外省人所主导的对日观已经被反驳,现今台湾人的对日观正在重新建构中,原本处于主流地位的对日观感,也因为充满过于悲情意识也正受到质疑。当台湾人可以正式面对、整理过去的日本殖民历史记忆的同时,笔者希望这样的趋势不要成为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隔阂,或者再次成为中国大陆人民划分台湾人的心结。

  1,1942年台湾总人口约640万,其中台湾人约600万,而成为国语常用家庭约9600件,7万7千多人。(日)末光欣也着:《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台北:致良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页。

  2,《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第567页。

  3,参照《台湾民众对日本观感之研究》,载http://www.koryu.or.jp/taipei-tw/ez3_contents.nsf/04/7966042A79384E05492576EF000A5FEF/$FILE/detail0309.pdf。

  4,李衣云:《解析“哈日现象”:历史、记忆与大众文化》,思想编委会编着:《台湾的日本症候群》,台北:联经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5,(美)亨廷顿着,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译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6,曾健民::《台湾“日本情结”的历史诸相》,《台湾的日本症候群》,第41页。

  7,黄智慧::《台湾的日本观解析(1987-):族群与历史交错下的复杂系统现象》,《台湾的日本症候群》,第59-61页。

  8,李衣云:《解析“哈日现象”:历史、记忆与大众文化》,第104-105页。

  9,吴寄南着:《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10,参照《台湾民众对日本观感之研究》。

  11,王逸舟着:《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12,王逸舟着:《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第240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