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林语堂对外言说中的“常识”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13 12:05:03 |
鉴于中国人对常识、人情的偏爱和对逻辑、理论的漠视,林语堂创造性地使用“女性化”(femininity)一词来概括中国人心灵的基本特征。他说,“中国人的头脑就像女性的头脑一样充满了常识。中国人的头脑回避抽象的词汇,就像女性说话一样。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具体的,喜欢运用谚语,就像女性的交谈”。相应地,中国人的语言也具有明显的“女性化”的特征,即语法的简洁性与词汇的具体性。女性常常避免使用抽象名词,而代之以具体、形象的词语。汉语也往往用具体概念来表示抽象概念,例如用“长短”表示长度、是非对错、优点缺点等比较抽象的意义。林语堂十分欣赏这种女性化语言生动形象、直接具体、明白晓畅的特征,声称自己“最喜欢同女人讲话”,因为“在女人的谈话中,我们找不到淡然无味的抽象名词……无论谈到什么题目,女子都是攫住现实的。她知道何者为饱满人生意义的事实,何者为学者无谓的空谈”。在林语堂心目中,女性在重感情、少理智的表面之下,拥有比男性更实在的思想和更丰富的常识,她们的语言更贴近普遍的人性,也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林语堂在向西方人谈论“吾国与吾民”的文字中,不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展示了中国人的女性化、重人情的精神世界,而且将这种基于人性、诉诸常识的精神贯彻到他的对外言说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而这正是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言中特别称赞的一点。在一篇题为《如何理解中国人》的演讲稿中,林语堂形象地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隔膜比喻为横亘在中外之间的“第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指汉字,因为它阻碍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了跨越“第三座长城”的无形障碍,林语堂给外国人的建议是:要想真正理解中国人,你得时而像小孩一样单纯,时而像老人一样圆熟,因为孩子气和老滑头都是中国人的特征。林语堂在他的精妙阐释中,没有采用学究式的复杂而抽象的理论表述,而是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从基本人性和生活常识出发分析其中的人情事理,以感性的、日常的语言表达出来,寻求西方读者的理解与同情。 这种人性化、常识化的对外言说方式,虽然常常显得肤浅,也有欠精确,但是照顾到了“浅识的西方人”的阅读趣味与接受心理,因而取得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有美国书评这样评论《吾国与吾民》:“只是因为没能有幸与中国人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我们倾向于视中国人为奇怪、特异、荒诞、不可理解的人。然而,不管你怎么看待中国人,读了林先生的这本书以后,你的任何不确定的观念都会很快消失,你会相信儒家所说的一条真理——‘四海之内皆兄弟’。” 林语堂诉诸常识的英文作品,对于促进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理解、跨越“第三座长城”的阻碍,无疑发挥了积极的文化作用,也引发了一些西方读者对于遥远而神秘的中国文化的兴趣。享誉世界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就是在年轻时偶然翻阅了《生活的艺术》,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从此投身汉语学习和汉学研究,满怀“另一种乡愁”,不辞辛劳地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和《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中国的智慧》等通俗化的文化著述,在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绩方面,未必稍逊于那些深藏于西方图书馆无人问津的学术研究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研社今年以较大规模出版“林语堂英文作品集”,不但能为国内读者亲炙大师名著的原汁原味提供便利,而且可为当前国人对外弘扬中国文化、重新塑造中国形象的努力展示一个切题的、成功的范例。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10日 作者:苏明明)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