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傅莹外交的三种表情

http://www.CRNTT.com   2010-02-08 13:53:37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张立志,半年前曾在北京见到王海容,后者当时已从国务院参事室退休五载。张立志看到,王海容一身浅灰便装,脚穿一双布鞋,虽已71岁高龄,但仍显得相当硬朗。

  当年王海容身居外交部副部长时期,张立志正作为工农兵学员,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我们只能从银幕上看到她。”张立志告诉本报记者。

  “毛主席见外宾时,十次有九次会有她在场?”

  “对,还有唐闻生。”

  张立志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或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王海容活跃在毛泽东主席身边。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一副学生时就戴在脸上的白边眼镜,非常合适地架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而又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

  王海容出身于湖南的名门望族,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无党派知识分子,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参事、政协委员。正是这一层特殊身份,才成就了王海容后来在外交部的飞黄腾达。

  1960年,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四年后,当大多数同学都到中小学任教时,王海容却青云直上,进了外交部,并被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1965年,27岁的她被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

  此后的仕途之路,如坐火箭般飞速蹿升。1970年夏,王海容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年,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74年,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其时,她年仅36岁。

  从1965年算起,短短九年间,王海容完成了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中国高级外交官的角色嬗变。秘密接待基辛格、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大席位……她与当时的翻译唐闻生一起,几乎参与了毛泽东晚年的所有外交决策。

  而围绕在王海容身边的,不仅有普通大众对其神秘身份的猜测,还有后来的无尽争议。

  当年王海容在外交部的特殊地位,章含之曾在《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中披露过。在书中,章含之直呼王海容和唐闻生为“通天人物”。在外交部,章含之当时官至亚洲司副司长,但最后没能调任驻美大使,谈及原因,她这样写道:“我已明白,外交部的人事权,尤其是涉及中美关系这样的部门,越来越由部内两位毛主席身边的人掌握。”

  但在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笔下,自己的这位“姐姐”则是另外一种角色:秘赴巴基斯坦与基辛格见面的艰辛,到联大出席会议吃不惯西餐的烦恼,接待伊朗公主时的奔波……在《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孔东梅对姐姐的心疼溢于言表:“外公晚年会见外宾,多有海容在场。她见证了外公的家——中南海游泳池会客厅高朋满座的盛况,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然则造化弄人。1978年底,王海容结束了在外交部的生涯。此后直到1984年,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且一干就是10年。晚年之际,站在了祖父曾经工作过的岗位上,不知道王海容当时是否亦曾感慨万千?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当年的高调相比,离开外交部后的王海容,学会了沉默。她与新同事温和相处,一起讨论物价高低,甚至还曾念叨过“什么时候也发笔小财”,却一直拒绝谈论过去的只言片语(除了孔东梅的那次对谈)。

  耐人寻味的是,在外交部的网站上,全部有关王海容的信息只有一条个人简历,而且并不全面——“漏掉了”其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四个春秋。

  大浪淘沙。回头看那段历史,张立志用了十个字来评价王海容: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

  的确,如果试图从王海容和傅莹身上找到共通的地方,看上去是相当困难的。除了同为外交部副部长,同为女性身份外,她们是那么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其实也是中国外交身处不同阶段的一种折射,传承抑或改变,都在其中悄然发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