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我的老板在大陆

http://www.CRNTT.com   2009-09-24 12:08:16  


 
                  四十岁以下已完全失去优势

  “两岸更紧密结合之后,在外商眼中,台湾只是大陆一区,”一位曾在外商工作的高科技分析师说。

  他举知名研究机构IDC为例,巅峰时期,IDC在台有二十五人,现在只剩十五人。去年起,IDC要求,大陆分析师与台湾分析师合着看产业,“大家都有心理准备。等大陆分析师学得差不多了,下一步,有可能就是大陆华东区,或海西区分析师兼看台湾区也不一定。”

  显然,大陆四十多岁以下的中阶主管已逐渐成熟,昔日台湾人在跨国企业的升迁优势愈来愈小。在中国已经五年的惠悦大中华区总裁黄世友直言,四十岁以下,台湾工作者在大陆已经完全失去优势。

  过去,因为文化大革命,中国出现四十到六十岁的人才断层,所以常听见台湾人高升大中华当管理者。

  但过去十年,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四十岁以下,协理级的人力慢慢成熟。大陆每个专案的金额、复杂度都比台湾大,这些人快速成长。“现在只剩最高层的管理,还有需求,”惠悦的黄世友认为。

  “一样的资历,在大陆会升的比较快,”一位外商工程师举IBM为例,在台湾IBM十年,助理工程师可能仍是工程师;但在大陆,十年可能已升官到协理以上。

  事实上,台湾人面对的不只与大陆人竞争,更是与全球人才竞争。

  李桂芬就说,不仅是台湾人,包括美国、澳洲、英国各国人近年来都到中国卡位,所以老板在中国,不见得是中国人,更多的情况是外国人。

  “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就是另一个重要的、可以有表现的国际市场,”他举例。九月,李桂芬安排安吉斯中国得到创意大奖的四人团队来台,其中只有一人是大陆人,其余分别来自美国、英国、香港。

                   台湾工作者必须“面对”

  面对一个无法逆转的处境,多位经理人提醒,台湾工作者必须从心态到行为上,“面对”这场变化。

  建议一:“首先,放弃鄙视性的比较,改用发现式的心态去面对,”两年半前,调任宝侨家品P&G大中华区口腔护理与婴儿护理,对外事务部协理胡馨如建议。

  胡馨如举自己为例,到广州的第一个周末,她到广州的闹区逛街,一个人站在闹区,身边的人都在抽烟,她突然觉得自己身上、头发全都是灰尘。赶忙叫了计程车回家,没想到计程车的窗边上,竟然有一口痰。她告诉台湾的前辈,自己好像活在垃圾桶里。“你不能这样想,你一直比较,就不会融入,”前辈一句当头棒喝。

  胡馨如回想到,去日本、泰国,甚至菲律宾玩,遇到跟台湾不同的事物,反应都是“喔!原来他们是这样”。只有对大陆,也许是长久以来自觉台湾人日子比较好;也许是焦虑大陆硬体超越台湾,所以老是有点“又自卑,又自大”。但其实,跟其余各国的人都一样,大陆人差异很大。

  “如果印度人可以当台湾人的老板,为什么大陆人就不行?”李桂芬也说。

  建议二:胡馨如与李桂芬建议,台湾人最需要学的是,如何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工作。不要把大中华限定在两岸,应该把大中华想成一个重要的“国际市场”。

  李桂芬指出,过去因为台湾市场成长快,许多台湾外商人不用与“世界”联盟,就能有资源,因此即使在外商,也没有建立国际人脉的习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