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去货币化 能规避通胀风险吗

http://www.CRNTT.com   2009-07-05 10:45:39  


大量货币进入市场必然引发如何规避通胀的思考
  中评社北京7月5日讯/《中国证券报》今天登出“国信证券研究部”的分析文章,文章认为“我们认为,本次通胀预期的来临紧紧承接着原先较强的通缩预期,这将直接导致宏观经济的主线由过去两个季度的‘去库存’转向‘去货币化’,投资者必须对通胀重临带来的‘去货币化浪潮’进行战略性思考。目前A股市场处在由快速上涨向缓慢上涨过渡的阶段,估值水平回升接近尾声,业绩前景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需选择相对低估和低涨幅板块攻防兼备。因此,建议下半年投资者在行业配置策略先防御(侧重消费与服务),再进攻(先导与中游)。”

           “去货币化”趋势及影响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各国央行正在推行货币互换、购买国债、调低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放松信贷额度限制等等货币扩张措施,令长期国债收益率不断攀升,市场已经累积了较大的通胀预期压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通胀预期的来临紧紧承接着原先较强的通缩预期,这将直接导致宏观经济的主线由过去两个季度的“去库存”转向“去货币化”: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开始怀疑货币的真实购买能力,结束现金为王、持币待购的心态,进而表现出交易热情的释放。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必须对通胀重临带来的“去货币化浪潮”进行战略性思考。

  首先来看“去货币化”的概念。“去货币化”是指微观经济决策主体怀疑货币的真实购买能力,把现金换为实物,等待通货膨胀,整体经济持币待购心态发生逆转所导致的交易活跃现象。

  就宏观经济而言,“去货币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各大市场交易活性的上升。由于前期发生了去库存浪潮,整体经济的交易总量基本等于微观经济主体“最小必要”交易的总和,各类经济指标快速硬着陆,同时定期存款占比提高、国债等现金的替代储存物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而“去货币化”的来临,将使微观经济主体的交易开始大于“最小必要”交易,其总和所蕴含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则将从硬着陆开始较快反弹,同时,资金从定期存款、国债等现金替代储存物流出,国债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

  其次,对于“去货币化”,必须紧紧把握四大基本特征:一是“去货币化”紧紧承接“去库存”浪潮,二是“去货币化”不发生在持续通胀期,三是“去货币化”不等于“库存回补”,四是“广义去库存”压力不妨碍“去货币化”浪潮的发生。

  “去货币化”必须寻找标志性的指标。显然,这些指标也是通缩转通胀的标志性指标。这些指标要求其能够反映资金的流向、交易的活性、以及较为稳定的通胀预期。具体标志包括“去国债化”、M1/M2、M2增速与实际GDP潜在增速之差,而去美元化、去黄金化是去货币化两大充分非必要条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