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国际金融体系重建,中国能做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09-03-31 10:53:08  


3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英国首相特使戴维斯。王岐山表示,G20集团的目光不能仅限于自身的需求。(新华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3月31日讯/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登载郑永年文章“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中国能做什么”,文章说,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理当承担其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中国要积极参与改革,但中心的任务还是把自己的内部事情办好,尤其是要把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好,达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可持续发展。全文如下:

  中国自邓小平时代所选择的“韬光养晦”国际政策取向,可能因为西方美国的金融危机而要告终了。这不是说中国要放弃这一坚持多年的政策,而是说中国是被迫推到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的。

  已经有人把现在的中国比喻为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当时英国的财力耗尽,美国成为主要的债权国,但仍然不具备维持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体系的领导能力。也就是说,英国无能领导,而美国不愿意领导。

  这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雷同之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尽管中国也一再明确表示会承担与自己的能力相应的国际责任,但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中国不是美国西方和世界的救世主,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问题是,外界并不这样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因为西方危机深重,没有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就不能拯救危机,更不能重建未来的国际金融秩序。而在新兴经济体当中,只有中国才具有强大的能力。

  因此,金融危机以来,尽管西方也有些人想把中国作为危机的替罪羊,例如批评中国的高积蓄率导致了金融危机,但总体上西方对中国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很显然,随着G20的临近,西方的这种声音越来越强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望也同样高,希望中国能够领导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

  中国显然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因此,在G20前,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主要人物包括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前后发表文章,一改往日“不作声”和“少作声”的做法,明确阐述了中国对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观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