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汪毅夫:巫宜福在台湾的传说

http://www.CRNTT.com   2020-04-01 00:04:16  


《福建文献》书影(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作者 汪毅夫)清代永定翰林巫宜福是个有故事的人。我多次到过他的家乡福建永定,听过他的许多传说。                     

  近日,我从社科文献出版社《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读到一篇绝妙好文、一个巫宜福在台湾的传说。台北福建同乡会《福建文献》第4卷第2期(1971年6月30日出版)所载《巫宜福一年成进士》记:“永定为闽西巨邑。有清一代,除廖鸿章、文锦、惟勋、寿丰四世翰林外,尚有巫氏兄弟翰林。其中,巫宜福一年之中连捷,由秀才而成进士、入翰苑,成为科举佳话”,“巫宜福、巫宜禊为同怀兄弟,福长禊幼。宜禊自幼好读书,早岁即游泮宫、登贤书,于嘉庆二十二年丁丑成进士,选庶常,散馆后改礼部主事,选苏松太道(俗称上海道)。旋因鸦片战争之役,擅离任所,被议去职。而宜福虽是兄长,然与乃弟大异其趣,日与邻童嬉戏。先是,宜禊已入泮、举于乡,宜福尚无所事事。封翁忧甚。一日,与至友某晤,述宜福无意学业事,虽施夏楚,亦无效果。友得其情,谓封翁曰:余殊有任宜福管教之责。试以一年为期,能否如年羹尧往事,得意外之收获,未可知也。封公无己(无奈),遂如其言,送宜福至友处,嘱师事之,并重托友而归。师与宜福共食宿游息,相处既谂。初绝不及读书事。二人相偕跋涉,遍游山水名胜,了无倦容。三月后,封翁往晤友,得其情,颇失望,怏怏而归。又数月,再度往,则见其友与宜福效村野贱民,赤身在水中游戏,殊不类文人雅士之所为。大恚,乃让友曰:足下既承余为教劣子,何意数月不教识一字、读一句书,任令良辰虚度,于事何补?友日:约期未满,何喋喋为?宜福于乃翁离去后,叩师曰:顷闻我父与师言何事,可得闻乎?师日:令尊以尔天资低劣,不堪造就,嘱余不必枉费心机,徒劳无功。然尔果具劣根而无法造就者耶。尔果有意上进者,余当力为之助,则后日之成就必不在尔弟下。否则尔将有何面目以对尔父若弟乎?福闻言,色骤变,谓师曰:愿受教,一是惟命是听。师曰:善,吾固早以大器目尔也。于是师、弟足不出户,终日埋头书案。封翁悉其事,衷心大慰”,“斯秋大比,连捷举于乡,已有脱颖而出之势。师乃朂其计偕入都,应会试,又获隽,殿试名列二甲,选入庶常。计由童生而入翰林,仅一年耳。时嘉庆二十四年事也”。以“艺术的虚构”衡之,此文快言快语,而传说中宜福父、宜福师和宜福其人活灵活现,令人读来直呼快活快活也。然而,传说越传越远。其远也,指传播半径、也指同“历史的真实”之距离。传说末宜率尔据信也。巫宜福、巫宜禊兄弟中进士、点翰林的科年虽有后、先之差(巫宜福的科年是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巫宜禊的科年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差仅一科而已;巫宜福“由童生而入翰林”之路也非“仅一年耳”,巫宜福是1795年中为举人的,从举人到翰林已是历时24年;宜福中举时,其弟宜禊尚在幼龄。                                     

  忆昔1994年,我在写作《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一书时,从日人铃木清一郎《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78年版)引述了巫宜福在台湾的一个传说:“台北县三芝乡新庄村有座民主公王庙,是祭祀‘民主公'(汪按,应为‘民主公王')的庙宇,其由来很古,大约距今200年的乾隆八年(西历1743),有一批开垦小基隆(新庄子)的移民,‘民主公'就是这些移民而言。因为他们是土地的开拓者,当地人民感激他们的恩德,并且为了把这些恩德永久传之子孙,以及为了祈求平安幸福,才建了一座四尺见方的庙,当时称为土地公庙。道光二年,从大陆来一位翰林,此人就是巫宜福,他到台湾各地观光,有一次来到小基隆休息时,对于本庙所在地的风光秀丽叹赏不已,于是嘱令当地人民,以后要把这座庙称为‘民主公王庙’,当地人民欣然接受。四月初八日为例祭日,都是举行祭典”。《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初版于日据台湾时期的1934年,作为田野调查的采访人和报告人,书中巫宜福传说的记录者虽是日本人,而报告者必定是中国台湾人也。                 

  附带言之,福建永定县的科名佳话,除了巫氏兄弟翰林,廖氏累世翰林亦为闽人喜闻乐道。累世翰林指“举一家成翰林踰三世以外而世系直接者”。永定廖氏累世翰林是从廖鸿章孙廖文锦开始的,凡三代:文锦(鸿章孙,嘉庆辛未,1811)、惟勋(鸿章曾孙,道光癸巳,1833)、寿恒(鸿章玄孙,同治癸亥,1863)和寿丰(同治辛未,1871)。廖鸿章本人也是翰林,科年是乾隆丁巳,1737,比其孙廖文锦的科年(嘉庆辛未,1811)早74年。朱彭寿《旧典备征》记:“廖氏原籍福建永定”,并于“江苏嘉定”条下记廖鸿章、廖文锦、廖惟勋和廖寿丰、廖寿恒之名及其科年。                      

  (作者汪毅夫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