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评智库:一国两制须加强融合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19-08-04 00:16:59  


 
  “一国两制”在台湾长期“遇冷”的尴尬处境以及近年来香港出现的“港独”问题一再提示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国家的统一,不单单是领土的复归与一统,更主要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契合,它是民族共同体最终的体现形式。国家统一,需要诸多“粘合剂”将破碎的部分重新粘连修复为一个整体。这些“粘合剂”比如“车同轨、书同文”,以及货币度量衡的统一,而所有这些“粘合剂”中最为强力有效的莫过于政治制度的驳接和一体化。

  亨廷顿有一句名言,叫做“冲突是差异的产物”。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三地的差异性因素过多过大,中国不仅承受着实质分裂的现实,中华民族内部也在思想意识上(精神层面)存在巨大的鸿沟。差异性因素尤其是制度文化的差异,无疑是妨碍两岸三地同胞心灵契合乃至于引发“龃龉”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一国两制”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却也因为旨在以制度的形式将既有的差异固定化长期化乃至于永久化,其“社会融合功能”的短板也暴露无遗。

  香港和台湾的现实表明,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内部,制度的割裂(“两制”)必然会“反噬”国家的凝聚力(“一国”),“两制”下的“一国”,如同前述,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迥异其趣,货币体系、法律体系各自独立,尤其是各自拥有一套独立的新闻体制、媒介生态及壁垒分明的舆论环境,甚至两地网民(年轻人为主体)也因为有“墙”的存在而无法实现议题讨论与情感交集只有“翻墙”打架。一方刻意的信息封锁与另一方恶意的污名化炒作所造成的巨大化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两地同胞心灵难以契合、误会与不信任的根源。两地的差异性如此惊人,甚至连我们用于表达思想和沟通情感与心灵的汉字也彼此有别、繁简有差,文明素养也文野互见、声气难通。更加遗憾的是,两地缺乏共同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的历史记忆,影响所及,两地同胞就缺乏了共通的心理基础和维系情感的纽带,所谓“心相通”就难以实现。

  由是观之,不同的政治制度会沿着制度的边墙制造出迥异其趣的政治文明,自然而然地也会制造和强化壁垒分明的文化认同。它虽然不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断层线”,但却因久拖数代而不决最终酿成相似的结果,俗话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与国之间尚且如此,一国同胞之间更需要相亲相通(心灵契合)。而反观目前“两种制度”,其实施的结果则只会将分歧和差异固定化与永久化,其“社会融合功能”和“情感修复功能”的短板显而易见,需要补强才能发挥其价值。

  二、“一国两制”构想应该赋予融合发展功能

  由于“一国两制”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主要方针和基本国策,一直以来,在大陆的涉台涉港研究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高的木板有多高,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有多短。“一国两制”构想可以解决国家形式上的统一问题,却难于解决“统一”后两地的“融合”问题。弥补短板,赋予“一国两制”构想以“融合发展”的新功能十分必要。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全新而清晰的认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