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现场:京台学研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8-06-25 00:25:02  


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国语文系副教授罗景文(中评社 孙立阳摄)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林美容表示对人类学研究者而言,接触活生生的人,并感受他们的关心、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归属、他们的愿望,是这个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最不一样的地方。人类学者离不开人,而人离不开地方,也因此常观察到人类学者对他所研究的地方产生特殊的感情。在台湾进行研究的外国人类学者,在台南研究的喜欢台南,在台东研究的喜欢台东,在台北研究的喜欢台北的大街小巷。不管他们来自哪一个国家,他们都很喜欢台湾。其实,一个逆向的道理也是存在的,因为喜欢哪里,所以去哪里做研究。

  台湾财团法人国政研究基金会文教体组特约研究员陈春霖指出,文化产业具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高度,推动时需厘清阶段性重点是追求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升或关注民众对于本文化的传承与认同的课题。唯无论前后者,其效益均无法一蹴可几,而是一条漫长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过程。而从文化传承发展视角而言,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目的。小区、村落或乡镇是在地文化传播的基础单位,在地受众的积极培育则是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核心课题。必须清楚认知文化产业无法从天而降,更难无中生有,而需挖掘沉淀,去芜存菁而成。

  中国巴山文化研究会会长钟昌斌指出,文化遗址遗存积聚着一定地域十分重要的文化讯息,它一个侧面深刻反映着这一地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深入研究一定地域内的文化遗址遗存,不仅对构建这一地区地方学产生重要影响,更重要的还会对推进这个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研究员鞠熙指出、城市化浪潮席卷下,村落空心化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京西幡会”仪式至今已连续坚持三十余年,并于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幡会仪式成为形成村落认同、共同体意识与村民组织的核心纽带。在小区解体、村落空心化的背景下,幡会仪式何以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经过长期田野调查,他认为,长期的集体生产方式所铸造的共同体精神仍有余威;虽然有消退迹象,但血缘与地缘的纽带仍在发挥作用,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亦是组织动力之一;神权权威减弱,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成了新的神圣感来源,对村民构成新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