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段哲哲:民主实践中政治人物的责任

http://www.CRNTT.com   2017-07-17 00:11:54  


鸿海副总裁兼夏普社长戴正吴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作者 段哲哲)鸿海副总裁兼夏普社长戴正吴,5月28日宣布有意向在美国投资2186亿台币,而在谈到台湾地区投资时,他颇为无奈“台湾是我热爱的土地,但是目前没有人来洽谈,且台湾地区的政府的招商态度,没什么热情,还有点冷冰冰”。让我想起多年前“拜耳”一案,对于当时时空背景下民进党政治人物的担当却不敢恭维:拜耳之案,实质就是民进党人物操弄的结果,其实质是影响了外资对岛内的投资案,而且还是以民主之名,行公投正当程序,但是成本却由岛内大众所承担。2016年11月6日下午,台湾前“文化部长”、作家龙应台与读者面对面对谈,接受各式各样问答。有民众问认为台湾的三害是“立委”、名嘴、媒体,问龙应台最想除哪三害?龙应台笑答,这三害只是表面,她自己本人就深受三害之苦,真正的害,是人民本身素质不够。

  一、民主赤字与民主成本

  从拜耳案当中,我们看到的是政治人物为了选票利益,可以塑造一个“敌人”(拜耳公司与国民党),实际却放弃了一个发展经济的机会,从学术角度看,这是台湾民主所必须要走的路,是民主的成本(许国贤,2005);从长期来看,实质上是台湾民主赤字的迷失,也就意味着台湾民主制度的运行没有带来善治,这样的赤字从拜耳案中的地方一直延伸到2000之后的台湾中央政权。2000年以来台湾社会经历了三次政党轮替,蓝绿恶斗成为台湾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如果说两党制是制衡政治的设计是为了避免权力垄断并享受善治之利,那么从台湾社会运行的形态看,确实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两党政治方面,双方治理效果都不彰显,也没有形成健康两党政治形态,政党轮替之后,抢占资源,分配资源成为主要形体,而不是进行“国家”治理大政方针的调整,促进“国家”发展,从蔡政府上台的表现看,5大政见当中,也只有转型正义(分配)有进展(如同政大某教授所言,似乎民进党拿到权力后很害怕失去政权),从策略而言,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分配改革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为对某些群体增加福利,都意味着另外部分群体利益的受损,处于“零和博弈”状态。

  2016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社会对立情绪在网络蔓延,蔡政府当局政策不断出错,而主要反对党国民党也是无力提出更为有效有建设性的反对政策,总是脱口而出“全面执政就要全面负责”,并无承担的视野、勇气与能力,台湾民众都只能在选举中选择“不那么烂的苹果”;台湾知识界塑造着西方民主与经济繁荣并存的假像,似乎认为“民主程度”对“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福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假像,民主成为“政治正确”选项。然而,台湾民众已经厌恶了这样的台式民主,余致力教授曾经在课堂上认为 “2014的九合一大选, 则可视为民众对过去十五年来民主赤字的反弹”,台式民主开始追求“反建制与素人政治”而对候选人的治理能力考虑不多,进而产生了“柯P”与“蔡英文”现象,两者从一定意义上将都不是合格的领导者,都没有经历过严格的治理培训,善于选战而不擅长治“国”,乐于斗争而专注发展,是中国人的特性还是民主斗争的特性,还是民主与中国人特性结合后的特性?不得而知,但是从公共行政的角度或者治理的角度,不合格的政治领导人或者政务官绝对是政府治理的灾难,当选拔机制出现问题的时候,选出来做事情的人都不是最有能力与品德高尚的人,受苦的往往就是台湾民众。如同柯P的支持率在2016年3月8日跨过死亡交叉,选举时一时,但是治理却在日常生活当中,柯P现象能否持续,还需要经过选民的选择,是台湾走向善治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从拜耳案中,从今天的标准看,民进党当时的作为确实是害苦了岛内民众,然而历史往往不能假设与重新开始,那么新时期的民众能否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呢?至少目前似乎还没有解决破解之道。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