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苹果向华为专利付费给中国制造带来的启示

http://www.CRNTT.com   2016-05-15 07:54:24  


盘点这几年的国际制造业局势,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国家,几乎都在重新重视实体经济。
  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公布了一则消息: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而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在通信业,两公司签订专利许可时,专利许可数量多的一方要向数量少的一方收取专利费。这意味着在通信技术领域,中国企业有了向美国企业收取专利费的转变。

  人民日报发表专栏评论员曹鹏程文章表示,消息一出,有人振奋,也有人淡定。据媒体报道,苹果不仅要向华为支付专利费,也要向爱立信支付;而华为虽然专利许可数量相对比苹果多,但仍同样要向爱立信支付专利费。

  转变,毕竟才刚刚开始,中国企业要更多占据全球产业链上游,才能更有底气。尽管如此,华为取得的成绩还是很能振奋人心,许多立志要做世界第一的中国企业,无数埋首攻坚自主专利的国内研发人员,都在此刻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文章介绍,在中国制造的队列中,“华为系”可以说是不同寻常的存在。2014年,华为用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的照片做形象广告,表明要“真心向李小文学习”;2015年,华为用了“芭蕾脚”的照片,顶级舞者光鲜美丽的脚,脱下鞋却满是训练留下的伤痕;2016年,华为选择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捕捉“上帝粒子”、黑玫瑰乔伊纳实现0.01秒突破的照片,诠释“厚积薄发”。

  可以说,华为取得成绩的背后,正是28年来只做信息通信领域、不惜血本学管理、坚持投入做研发的专注与努力,更是其不断寻求改变、坚持创新的执着。

  这也应当是所有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最不应放弃的基本成长路径。华为总裁任正非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把虚拟经济比作锄头,把实体企业比作玉米,“不能说我用了五六十把锄头就怎么样了,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实业的本分,就是把产品做好,不断追求更高品质,不断引领更新需求。有了实实在在的知识产权、独家产品、口碑品牌,才谈得上发展各种衍生服务。这不仅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现代国家得以通向繁荣的依靠。

  其实,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企业家们都曾经尤为钟情实业。但时下,这种“造物”情结,在美国金融神话的诱惑下有些淡薄。“以钱生钱”的甜蜜陷阱,曾使得美欧日等国家实业发展动力日渐匮乏。

  文章指出,在中国,最缺技术的时代,一些企业还能拿出“砸冰箱”的勇气,去追求产品升级;而当股市飘红,另一些企业却反而把利润都砸进去炒股,坐视国外电视机不停换代。最缺资金的时代,还有人能卖掉汽车去研发产品;而当房地产繁荣了,更多的人炒房抢地,甚至把工厂都改成了楼盘。最缺名声的时代,很多民族品牌都因为产品和特色而迅速崛起;可是没过多久,就有很多品牌要么卖给外资,要么陷入恶性价格战。

  我们的实业因为“赚快钱”而失去或者拖延了很多做强做大乃至转型升级的机会,有些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

  文章分析,盘点这几年的国际制造业局势,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国家,几乎都在重新重视实体经济。

  美国本土制造业已出现明显复苏,装备制造业反弹的幅度甚至超过德国。日本提出“重振制造业”,政府遴选6000多名具有特殊制造技术的优秀人才,培训制造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德国提出“工业4.0”,试图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中国也不甘人后。无论是国家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还是日益追求品质和功能的消费市场,都给中国的实业家们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而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迅速为社会弘扬的“工匠精神”,也为实业创新提供了新的呵护和激励机制。热衷“造物”的企业,正在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的那年,一位从普通推销员一直干到董事长的日本企业家说,在日本,“只要有钱,干什么都行”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老老实实地流汗干实事才是正道。“中国制造”也需要更多“种玉米”的人,耕好自己的园,种好自己的田,就能收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