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56年中国户口往事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12:35:18  


  中评社北京9月9日讯/计划经济确立之初,与之相匹配的户口管理制度出台。口粮、副食品,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开始按照户口进行分配,城市居民日常消费除了花钱,还得配以粮票、肉票、蛋票、布票等等不一而足。

  “困扰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此寿终正寝。这是漫长的56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徐远说。

  7月30日,《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第二天,取消农业户口的新闻占领了各大媒体,牵动所有人神经的户籍制度改革,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关紧城市的大门

  直到19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在上海拥挤的公共汽车车厢里,仍有老人会甩出一句:“轧啥轧?阿是轧户口米啊?”这是一段艰难岁月在上海人心里留下的记忆。

  1941年日寇进入租界,使得上海的粮食供应极度短缺。甚至因粮食不足而引发抢劫、凶杀案日见增多。日伪当局则在上海推行“计口授粮”办法,规定给每一市民发一张购米证,凭证可以每周在指定的米店购买白米一升,碎米半升。即使这很难维持生计的一升半米,也经常断供,必须拿着户口购米证抢先去轧,也就是在米店开门前就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才能赢得口粮。

  可见,抗战年代,拥有户口,是沦陷区人民得以维持生命的一份并不靠谱的凭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开国立宪,第90条明文规定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也就是说大家可以在全中国跑了,不用再领‘良民证’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徐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初,领导层并不限制人口流动。

  限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是为了应对1950年代中后期农民的无序进城。他拿出的数据是——1954年到1956年,全国迁移人口达7700万,包括大量人口进城。而当年全国人口是多少呢?所谓“六亿神州尽舜尧”。 “拥护上海紧缩人口措施,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回乡生产”,《新民周刊》记者在一张1950年代的旧照片上,看到了如此一幅标语。照片拍摄于上海市常德路恒德里,上世纪50年代,“城市人”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