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香港普选另一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7-10 09:31:38  


 
  在笔者看来,以上几种方案各有自己的出发点,但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除了“公民提名”方案以外,都需要在选举之前做大量的工作,以保证候选人在“爱国”与“爱港”之间保持平衡,这个平衡正好是中央政府可以接受的。这样就让中央政府处在一种相对费力然而又比较被动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吃了很大的亏但是不一定讨得了好。比如说在提名委员会的人选上必须煞费苦心。

  检视《基本法》关于提名委员会的设计,不能不说这个思路略有瑕疵。最初制定基本法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划分、确定中央政府与香港高度自治之间的权力关系。既要保证香港居民的民主权利,又要保证中央政府最低限度的管控与监督,以维持香港的持续繁荣稳定,所以就设计了一个前置程序——提名委员会的提名,也就是“筛选”。这就埋下了争议的种子,一直延续至今。

择一任命权

  换一个角度,笔者认为可以对基本法第四十五条进行新的理解。第四十五条中还有规定,香港选出行政长官之后,要“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前后结合来看,“筛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权力,中央政府的任命权是一个虚化的程序性权力。只要香港选出了行政长官,中央政府就得任命。这是一种理解,基本上也是现在唯一的理解。也就是说“法定”的中央的“任命权”被虚化了。这样就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在提名环节大做工作,行使“法外之权”。实质上是一种吃亏不讨好之权。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把中央的任命权坐实,而把提名环节相对弱化,从而让中央政府从提名环节相对超脱出来,同时又能保证港人(包括泛民派)所要求的“真普选”呢?

  笔者的思路是,基本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可以不改,提名委员会照样可以提名,同时打开“公民提名”的闸口。提名委员会可以提名四人,“公民提名”不超过两人,一共不超过六人。“公民提名”成立的前提是必须获得2%选民的连署,才可以成为正式候选人。接下来由选民从六人中直接选举产生三人,最后由中央政府从三人中择一任命。提名选举产生三人完全由港人,择一任命权则在中央政府。这既可以满足港人的“真普选”,又可以坐实中央政府的任命权。这个任命依据中央政府的具体考量而做出,不必完全依赖得票多寡。如果是这样,港人的“真普选”落实了,因为这三人确实是由普选产生的。中央政府的任命权,也由程序性的权力演变成实质性的权力。中央政府处于从容优裕的位置,不必要事先宣告“爱国爱港”的选人标准了。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港人自然会在选举的时候考虑,这个人是不是“爱国爱港”,是不是会被中央政府所接受,否则选出来也不会被任命。这让港人自己预先替中央政府做了一次“筛选”工作。

  有人可能觉得这没有先例,不足为训。其实上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兴起联省自治运动,有点类似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广东省颁布的县自治暂行条例规定,民选县长由县民选出三人,再由省长择一委任。湖南省宪法则规定:县长由县议会选举六人,交由全县公民,决选二人,呈请省长择一任命。

  笔者觉得这样的先例,是中国前人追求民主政治的智慧,对于化解香港普选争议具有启发性的价值。有了这个“择一任命权”,港人的“真普选”诉求也得以实现。双方在“公民提名”问题上的矛盾化解,促进双方靠近,中央政府更便于倾听香港中下层民众和新生代的意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