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国际竞争力下滑发出中国经济风险警号

http://www.CRNTT.com   2014-05-23 09:09:07  


 
  有美国专家日前预测,7年之后世界每年新增汽车产量的一半将产自中国,但如果届时中国的各大汽车生产企业未能有效掌握自主技术与品牌,则这种产能上的扩张本身就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事实上,中国去年高达2200万辆的汽车产量中,真正有战略价值的部分不会超过八分之一。大量以代工(OEM)为特色的汽车企业在全球汽车价值链分工中几乎没有专属的高端地位。因而,中国尽管在产量上早已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大国,但若要论国际竞争力,则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德、日等顶尖汽车强国,就是与二流汽车强国韩国相比,也还落后一大截。

  回望过去追赶式的经济发展过程,我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始终缺少国家发展哲学的指导,偏好于简单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与经济规模的表面扩大,既未从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角度正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与资源供给约束,也未从技术来源的自主性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来引领经济良性发展。这种发展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笔者因此始终认为,工业实力极其雄厚的德国,在工业技术、工艺制造、资源利用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都应是中国矢志追赶的目标。

  至于对美国经济的扬弃与超越,中国也远未到达可以沾沾自喜的阶段。且不说美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可能是中国有效经济规模的三倍甚至更多(依笔者测算,中国去年的有效经济规模不到5万亿美元,其中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分大约1万亿美元),就是中国一向引以为傲的工业生产与对外出口,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力差距也非常大,美国不仅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拥有相较于中国的巨大竞争优势,而且在中国着力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方面亦拥有难以匹敌的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与服务业出口领域,美国的优势异常稳固。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只有如华为这样极少数依靠国际竞争发展起来的企业。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波音、苹果、谷歌、微软、英特尔、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以及标普等超级企业与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国也许能找到架构意义上的同行,但绝对竞争力与指标意义则不可同日而语。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过去十多年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经济金融化的程度过高,这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众所周知,房地产业创富的功能再强,金融业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再多,利润再高,也不能代替制造业本身应当承担的生产和就业职能。金融业尽管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如果没有基于实体产业的强大支撑,中国最终也会在失尽比较优势的同时丧失国家竞争优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