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村官”于建嵘的理想和现实

http://www.CRNTT.com   2013-10-11 11:09:35  


 
“不是挂职,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上任不到一周,于建嵘就开始为新角色忙碌。

  2013年9月21日,记者在上海见到了来沪为安章村进行村庄设计规划的于建嵘。他不断向人们展示村庄的未来规划图,嘴里念叨着“怎么样,咱们村要是这样就很漂亮吧?” 

  已经将“咱们村”挂在嘴边的于建嵘,却对“挂职”村主任助理有自己的说法:“那些只是人们的炒作。我是搞农村研究的,我到什么地方去,其实这本身就是我的本职工作。一些非本职工作的如果去做这些事情,可能是挂职,但我显然不是。”

  专注农村研究,缘于于建嵘特殊的人生经历。

  1967年,参加过游击队的父亲被打成“土匪”,于建嵘全家下放到湖南农村,成了没有户口的“黑人”。8岁时,父亲托人送他上小学,他的“黑人”身份甚至让班长带人拖他出教室。小学没书念,一家人七八年间换了无数个地方。

  或许正是这段经历,让于建嵘对底层民众的生活和权益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次,于建嵘在广东公开演讲,有听众说你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不应该站在底层立场说话,应该代表自己的阶层说话。他指着台下一个快60岁的妇女说:“她是我的亲姐姐,在湖南下岗了,现在来广东当保姆。她是从报纸上看到我来演讲,求东家给了3个小时假来见我的。这就是我的阶级,我帮自己的亲人说几句话也错了?” 

  命运在1979年发生转折。那年高考,于建嵘成为学校仅有的4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之一,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做《衡阳日报》的记者,1987年离职当刑辩律师。

  1990年代初,才三十出头的于建嵘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200万元。而当时中国城市人口的月薪不过百元。意气风发的他买了部日本进口车,一台砖头大的手提电话,到各地和教师、专家聊天,寻访人生的意义。最终,他遇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于建嵘选择了“乡村政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此时的他,没有埋入图书馆的故纸堆,而是一头扎进乡村,做田野调查。他沿着毛泽东当年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走过的路线,进行广泛的农村考察,并选择了湖南第一个农民协会发源地的村庄作为调查点。一年后,他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岳村政治》。

  多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调侃于建嵘的独特本事:“成名之初,是以做田野出名的,不管多脏的农舍,他都能倒下就呼呼大睡。”

  2001年博士毕业后,于建嵘进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一直工作至今。“从我的博士论文开始,我就一直在农村考察、做研究,走过的村庄无数。”不过他也坦言,此次选择安章村做研究,有机缘巧合的一面。

  2013年8月,于建嵘应邀到安章村考察,当时就觉得这个传统的村落需要更多的发展方向,需要一些新的发展思路,需要寻求合作,便向黔西南州的一位领导提出来。后者当即对他说:“专家不能只动口不动手,怎么做,给些经验。”

  后来黔西南州和兴义市的一些领导,以及安章村的村支书来到于建嵘北京的家中,双方很快就谈到一起。于建嵘提了一个要求:“我要进村,不去县里,也不去乡镇,就去做你们的村主任助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