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应该储备多少粮食?

http://www.CRNTT.com   2013-06-07 10:54:30  


 
  这么一来,发改委对粮食供应的准确判断就非常重要。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始于2004年,目标是为了保护粮农利益:每年确定一个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如果市场粮价低于该价格,就由中储粮公司托市收储;最早的品种只有小麦,此后又增加了水稻;同时,还对玉米、大豆等实行临时性收储。
 
  也就是说,除了正式的中央储备粮,还有临时性收储。前者是为了应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在粮价高企时,投放储备粮,稳定粮食消费预期;后者的目的是在粮食丰收时,确保农民种粮不亏本,先由政府收储,临时存放,然后合适时机再投放市场,也享有财政的收储补贴。
 
  中国每年粮食消费大约5亿吨多一些。除了大豆进口较多,中国每年产出的粮食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略有缺口,所谓供求“紧平衡”。但这个缺口可按WTO的规则每年适当进口加以弥补。考虑到中国人口峰值即将到来,人口学家的预计甚至不超过14亿人,远低于此前官方16亿人的估计,因此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供应没什么大问题。
 
  按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在年度总消费量的18%左右即可。但是,中国粮食储备远远高于该比例,约为年度粮食消费量的40%-45%,接近于总消费量的一半,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这就意味着,中国常年粮食储备约在2亿吨以上。如果储备粮按三年一轮换的惯例,每年要收储7000多万吨粮食。按每吨收储补贴50元计算,仅财政补贴即高达35亿元;这还不算对粮食收储企业的存储补贴、贷款贴息和历史债务豁免。
 
  也就是说,因饥饿的历史记忆也好,因粮食政策的执行惯性也好,中国每年收购储备了超过正常储备量一倍以上的粮食。这一方面导致更多的财政负担和政策性补贴,一方面也滋长了粮食收储企业多收粮食多得补贴的动力。两者互为因果,互相缠绕。
 
  结果是,中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但每年粮食收储量依然很大;粮食储备占年度国内粮食消费量的比重居高不下,财政收储补贴逐年增加。同时,更多的粮食品种被纳入储备粮或临时储备范围。最终的问题是,中国为了确保粮食供给安全,是否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这种代价,包括大量粮库的过多收储,过量收购导致的露天存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损耗乃至火灾;同时也包括财政的巨额补贴和贷款贴息,或许还有收储企业的职工或利益相关者低价收粮然后高价卖给粮库而赚取的“利润”。■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