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北京专家:台湾民意制约两岸关系 要化解

http://www.CRNTT.com   2012-08-27 00:08:08  


 
  结语

  随着台湾政治的发展,岛内传统精英主导型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主要社会政策制定必须得到岛内多数民意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大陆方面选择了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路线,就等于选择了以争取台湾民意作为对台工作的基础及重点,因为“和平”而非“强制”意味着必须争取到对岸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未来台湾民意对两岸关系能否继续和平发展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两岸相互争取民心的博弈过程”。(24)对于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对抗性思维,大陆方面要尽量理解之,逐步化解之,这样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注释

  (1)陈孔立:《台湾民意的三个层次》,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

  (2)马英九在2008年就职演说中正式提出台湾的需求为“要安全,要繁荣,更要尊严”,此后又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三要”。民进党等岛内反对势力对此不持异议,且做出类似表述。因此,“三要”大体可以看作台湾蓝、绿阵营的共同诉求,是岛内民意某种程度的反映。

  (3)该民调数据引自陈孔立:《台湾民意的三个层次》,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

  (4)李春明、周伟:《台首次呼吁大陆废除对台动武法律》,《环球时报》2010年8月6日,第10版。

  (5)新华网报道,http://www.xinhua.com.xw/dl/2005/0005/00364460.html。转引自邵宗海:《新形势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台湾五南图书,2012年版,第81页。

  (6)杨剑:《和平发展形势下民进党“务实台独派”的生存困境》,载于周志怀主编《两岸关系:共同利益与和谐发展》,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7)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91页。

  (8)《温家宝:大陆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新华网北京2008年3月18日电。

  (9)赵婉仪:《看不到的经济选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12年2月25日。

  (10)章念驰:《对和平发展勿抱肤浅认识》,中国评论新闻网2009年11月24日。

  (11)王信贤:《两岸交流与台湾民众认同变迁:2008年以来的分析》,载于全国台湾研究会编《两岸持续合作的动力与机制》,2011年3月,第137页。

  (12)《蓝太倾中,绿太锁国》,台湾《旺报》2011年4月24日。

  (13)周志杰:《民进党接触大陆,国民党怎么办》,中国评论网2010年12月11日。

  (14)《贾庆林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新华网2010年7月10日。

  (15)参见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00-102页。

  (16)台湾《联合报》2009年1月9日社论:《“未统一”比“统一”有更大想像空间》。

  (17)参见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页、237页。

  (18)李允杰在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两岸政治与经济关系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刊登于《中国评论》2011年2月号,第75页。

  (19)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1页。

  (20)陈云林:《发展两岸关系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两岸关系》月刊1998年第1期。

  (21)同注3。

  (22)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第1版。

  (23)蔡昌言:《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况与展望》,载于全国台湾研究会编《弘扬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论文集》,2010年3月,第233页。

  (24)周志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挑战与动能》,载于全国台湾研究会编《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论文集》,内蒙古,2010年6月,第5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